YANG HUIZHONG·跨文化交流不僅是外語

精通英語是否就能融入美國社會?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國人在美國生活多年,精通英語,朋友卻都是中國人。這是為何?交流的話題涉及到雙方的生活背景、性格談吐、興趣愛好、宗教信仰、人生目標,甚至飲食習慣,可以說囊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而語言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筆者雖資質尚淺,卻分別在中國、美國、日本學習生活過一段時間。在筆者看來,跨文化交流有以下要點:1、理解對方的價值觀 2、莫以群分 3、不卑不亢。另外,東西方之間有以下不同:1、人情與法令 2、婉轉與直白。下面,筆者就來結合合實際體驗,談一下看法。


一、理解對方的價值觀


由於成長背景、表達方式等不同,跨文化交流常常會遭遇“不解”。當你無法理解他人的行為時,態度決定了你們的關系和自己的心情。筆者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在美國的班機上就遇到了常說的“文化震撼”。普遍而言,日本的服務貫徹了“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不少服務員點餐時都是蹲著的,以此做到仰視顧客。而在美聯航上,乘務員卻當起了乘客的老師,教起了英語。相比較日本上下關系的服務,美國更為平等,像朋友般親切。在商場購物、餐廳吃飯,營業員都會隨意地問一句“嗨,過得好嗎?”。若以日本的價值觀看待美國,就會覺得美國的服務粗糙隨便;若以美國的價值觀看待日本,上下級的服務守則顯得保守古板。這樣,“不解”就成了“誤解”。

但若站在對方的價值觀看待問題,一切都豁然開朗了。你既能體會美國式服務的平易近人,又能感受日本式服務的敬意。心情也就多雲轉晴了。雙方都沒有錯,只是方法不同。這樣一想,“誤解”便轉化成了“理解”。

從東方走到西方,文化上的沖擊不可避免。東方文化註重集體主義,我們或多或少會註意他人的眼光,穿著品味、言行舉止也會受周圍的影響。然而美國卻是徹頭徹尾的個人主義。沒有人在乎你穿什麼,見過老大爺全身赤裸在街上慢跑;沒有人在乎你在做什麼,只要保證法律底線,你可以盡可能地創新創造。美國人擅長於聆聽自我,做自己的主人。同性戀大遊行、期末裸奔、奇葩的街頭藝人、瘋狂派對……活出真我才是硬道理。以東方的價值觀上該如何去理解這一切?也許只會將其定性為瘋癲。又何來交流?何來熱愛呢?

世界上價值觀無數,筆者認為較為妥當的做法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自由到了極致就是自我。自我到了極致便是自私。美國也有相親節目,目標卻不是結婚。男嘉賓一上台便說“我不要孩子,不好妻子,不要結婚”,真是“不求長久,只爭朝夕”;另一個男嘉賓坦白說與四個不同的妻子有四個孩子;而女嘉賓也曾四次逃婚。這當然只是賺取收視率的極端例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我至上”的思想,責任成了累贅,寬容卻成了軟弱。這樣的自由真的好嗎?

再來說說日本。它是單一民族,相對而言缺乏海納百川的包容;它崇尚集體,喜歡與別人保持一致,卻不敢主動表達看法。另外,某些日本人的笑容中含有虛情假意的成分。這樣的笑容美麗嗎?這樣的集體主義會不會扼殺創造性的思維呢?(日本創新乏力的三個原因)

再來談談中國。我們這個東方多民族國家沒有美國放縱,卻比日本自由。這應該是好事。然而換句話來說就成了既無美國的自由、又無日本的遵紀守法。我們既沒有得到美國人活出真我的自在,又沒有感受到日本社會中體諒他人的溫情。從“品牌定位”的角度來說,我們也許沒有自己明確的品牌,可以說是文化價值觀的缺失。也許多回想,多反思,多比較,多學習,我們能慢慢找回迷失的自己。


二、莫以群分

每個人都多少都會帶有偏見。我們常常以國籍來判斷個人。比如,他是美國人,就是熱情奔放的;她是法國人,是浪漫的;他是日本人,有大男子主義傾向等。我們還以人種來區別對待。黑人粗暴危險,在貧困線上掙紮;黃種人工作勤奮,生活稍好些;白人生活優越,享受現在。邏輯上,我們明白大部分人的特征並不能代表某一個體,但在判斷時,我們為了方便還是會犯類似的錯誤。

美國有這樣一個電視節目:車主將車停在了露天咖啡吧前,並去別處購物,後備箱卻沒有上鎖。節目組讓白人和黑人分別扮演小偷,前去拿走後備箱中的東西。結果非常驚人。白人實行盜竊時,咖啡吧內的人們看了一眼便繼續各自聊天。而黑人上前時,人們卻及時上前制止,並報了警。事後節目組進行了采訪。原來,人們以為白人是車主的朋友,而由於竊賊中黑人比例較高,人們便一下斷定黑人是罪犯。同樣的行為卻造成了兩種判斷,這不得不說是我們腦中所謂的“常識”在作祟。

筆者認為,傳媒對於這種思想誤導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論哪個國家,媒體報道都有聚焦誇大的成分。目前提起日本,不少國人都會皺起眉頭。歷史的原因當然無可厚非。但其中是否受了媒體選擇性的報道和過多抗日劇的影響呢?而所激起的抵觸情緒是否會影響我們較為全面地看待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呢?筆者在日本生活學習,感觸良多。它是一個禮儀之邦:沒有汽車急躁的轟鳴,沒有四處的塵土飛揚,人們處處為他人著想,在地鐵上小聲地接電話,盡量保持公共廁所的整潔等,本屬於中國的“禮制”卻在日本發揚光大。在日本,“安倍晉三”、“釣魚島”、“右翼分子”等詞匯距離生活相當遙遠,大多數日本人不關心政治,而著眼於工作的熱情和生活的情趣。

我們可以多走多看,培養自己的價值體系,而勿信一面之詞。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保持客觀。


三、人情與法令


在中國總體而言人情關系非常重要。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沒有人際關系,在中國你就是一座孤島,做什麼事都麻煩。工作中,人脈也相當重要。要簽成一筆合同,不免要被客戶灌上兩杯。同屬東方文化的日本同是如此。員工們往往犧牲個人時間來陪同客戶喝酒,亦或參加內部的聚會,增進彼此感情。

美國卻截然不同。在商務往來上,人們更註重商務本身而非彼此的關系。簽合同看的是合約內容,而工作結束後員工們也往往各自回家。較之中國和日本,更為公私分明。(美國公司和日本公司之間的10個文化對比)

日本與美國都鮮有亂闖紅燈的現象。其背後的原因卻截然不同。普遍而言,日本人遵循的是社會性的“道德”規範,在意他人的想法。闖紅燈的行為會遭人側目,因而不為。相對而言,大多美國人不闖紅燈是因為“法律”。再舉個例子。在日本和中國,給老人讓座往往出於道德上的規範,而加州的公交車上卻赫然寫著“不讓座屬於違法”。東西方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可見一斑。在美國,有一檔節目邀請法官來解決民事糾紛,比如夜間吵鬧影響鄰居等,節目錄制現場為法庭現場。若在中國遇到類似情況,人人往往會尋求居委會等社區團體的幫助,而非直接鬧到法庭。實在不行還能去調節類節目嘛,比如上海的“新老娘舅”。

思維方式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重人情還是重法令,理解這思想上的不同能幫助你更好地適應當地生活。


四、婉轉與直白

學者愛德華·霍爾曾提出“高語境”與“低語境”的概念。高語境交流更重視“語境”而非“內容”,人們對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中國和日本是典型的代表。而美國則是低語境的代表之一。

筆者認為屬於何種語境與民族的多樣性不無關系。多種國籍、文化、觀念共存時,人們需要突顯自己的主張來引起他人註意。因此,傳遞信息的效率和能力得到重視。與之相對地,當民族結構單一,人們很容易理解彼此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弦外之音”就顯得愈發重要。就筆者的觀察而言,美國的交流方式最為直白,中國次之,日本最為含蓄。

日本同事寄來的郵件中包含了大量的寒暄,比如“天氣漸漸轉冷,我今日穿著厚重的大衣”,或“又到了櫻花盛開的季節,像雪花般飄落的花瓣甚是美麗”等。而他真正所要表達的也許只此一句“什麼時候簽合同”。為了這一句,他做了大量的鋪墊。在日本,過於簡單的郵件是失禮的。而美國卻截然不同。郵件內容短小精賅,與工作無關的內容通常不加。從開會形式上也能觀察到類似情況。通常中國和日本的會議不重視時間,更在乎形式。而美國的會議卻要以最短的時間傳遞最多的信息。

婉轉與直白各有優缺點。直白往往比含蓄更易爆發沖突,人們更易說“不”。有次在加州坐公交時,一個男人牽著一只大狗上車,司機馬上就說“狗不能上車,你們必須立刻下車”,男人惱羞成怒,和司機大吵了一架,司機隨後拿起直接報警。此事若發生在日本,司機就會說得非常婉轉“真是不好意思,規定上說不能帶著寵物上車。給您的出行造成了不便,非常抱歉”。當然萬事都有兩面。有時含蓄會使得問題不得及時解決。有了誤解不直說,交流時心裏總有個疙瘩;晚上自己有事卻無法拒絕朋友的盛情;有了新奇的想法卻不敢直抒己見,只好隨波逐流……這些都是含蓄的缺點。

凡事都得掌握個“度”。美國普遍較為直白並不等於什麼都能說。朋友剪了個新發型你就說醜,他說不定還是會生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五、不卑不亢
從發展中國家走到發達國家,多少人有過自卑心理?坦白而言,筆者就有過。別的國家街道好整潔、制度太完善、社會真公平……相形見拙,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般說不出的難受。不過多走多看,心智漸漸成熟後就坦然了。原因有二:首先,得以更為客觀地看待問題。每個國家都各自的優點及缺點。中國目前雖有諸多尚待改進的地方,但一個國家,擁有如此眾多的人口,如此眾多的民族,如此廣闊的疆域,卻能成為一個整體,且綿延數千年之久,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不是嗎?其次,我理解到個人和國家是不同的。每個人是一個個體,個體有自己的性格、追求、目標、愛好,國家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

同樣道理,國家強盛也不代表你能力出眾。你可以自豪但不適合自負。關鍵還是在於自己。在於自己有沒有能力,有沒有追求。你若能力出眾、志向高遠,自然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與外國人交流時,“不卑不亢”是一種較為穩妥的態度。

筆者在舊金山btrax公司實習時,室友恰好也是亞洲人。有一次她走在路上,一群美國人在街邊聊天。其中一個男人用較為粗魯的語氣說“餵你,過來!”。他也許有這樣的印象:亞洲女孩喜歡美國人,非常容易搞定。室友鎮定地說“你想怎麼樣”。他又說了遍“餵說你呢!”同時用手指勾了勾。他也許想拿她作為笑柄。不過室友依然不為所動,鎮定地說“你想幹嘛”。男人自討無趣,又下不了台,就討好說“就是想照張相”。就是有這樣恃強淩弱的人。你進他退,你退他就得寸進尺。亞洲人相對來說較為隱忍,其實該表明立場時還應勇敢地站出來。

六、君子和而不同

有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言著實不假。人們傾向於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這是因為價值觀不用受到挑戰,感覺很舒服。然而,它卻有很大的負面效果。內向的人與內向的人待在一起,自卑的人與自卑的人交朋友,這種小團體的產生反過來阻礙了朋友圈的擴大。互補有其優勢。通過互補,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有機會發現自己的長處。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這句話的睿智讓我回味良久。用一顆包容的心接納彼此的不同,你能感受到更多,交到更多好朋友,並擁有更為廣闊的天空。而這,可不是掌握一門外語就能做到的。(收藏自 http://blog.btrax.com

Views: 8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