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不復存在的行業·補碗
還記得那個瓷器敘事嗎?在張藝謀變質於大市場、大卡司、大資金、大製作、大空洞前的好戲《我的爸爸媽媽》。章子怡的那個大碗,因為是心愛的人用過的,破了也千方百計要補好,因為那是記憶,那是一份情深、情長。政局演變,他可能不回來了;大碗是兩人記憶唯一的聯繫。這樣的情懷不復存在;隨那時代而去的,是補碗行業,是惜物的美學。
延續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的墾友也閱讀以下內容 》》
》集體記憶系列
》藝·攝影館
》花·攝影館
》愛墾·趣頻道
》1950年代誕生的,是什麼動物?
》時間凝固,故事還在發生中?
》鉛筆的故事
》中藥的故事
》驛站的故事
》愛墾文創 BIG DATA
》Good & Fond Memory of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Video:Kingston·A Memory to Remember
》Video:Kingston·When Red Ballons Fly
》視頻:陳奕迅·背包
》視頻:鐵達時手錶 2012年版
》EVOCATIVE OBJECTS:THINGS WE THINK WITH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Comment
古拙的民間玩具
現代北京的兒童,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就連手中的玩具,也比幾十年前所謂的土玩意兒洋得多,闊得多。人類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玩具自然也隨之而革新。
老年間的兒童玩具,雖說土得掉渣兒,卻有新式玩具不可替代的古拙之氣和文化蘊藉,且富於濃厚的人情味兒。
土玩意兒的發明者和制造者們,大都不見經傳,但都是讀無字書的狀元,貧窮,往往使他們過早地步入社會,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飽嘗酸甜苦辣,於是便把喜怒哀樂的思想與感情寄托於雕蟲小技,設計並制作種種的兒童玩具,自娛而又賣錢面人即如此,泥人張如此,風箏哈如此,曹雪芹的後裔毛猴兒曹亦如此。
北京城過去的土玩意兒,多如牛毛泥捏的,木刻的,紙糊的,草編的,線纏的,竹削的,銅鑄的,皮蒙的,毛栽的,玻璃吹的,無奇不有,且不乏栩栩如生者,故有小玩意兒賽活的之說。
(Source: https://www.pinterest.com)
大宗的泥捏玩具,在市場上占絕對優勢。泥捏的小人兒,泥捏的兔兒爺,泥捏的臉譜兒,造型美觀,彩畫生動,其情態或笑、或突、或慈祥、或猙獰,或面目可憎、或憨態可掬。那些長於泥塑的民間藝人,沒進過工藝美術的高等學府,更無雕塑家的稱號,他們住在窮街陋巷,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日子,卻用最純潔的藝術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木刻的玩具,除了擊之清脆有聲的小梆子、小木魚外,更多的則是冷兵器時代的刀、槍、劍、戟、斧、鉤、叉等十八般兵器,與武林中所使用的真家夥毫無二致,只是縮小了尺寸,並添上了優美的油漆彩畫。男孩子每每爭購之而愛不釋手,並常湊在一起兵戎相見,個個冒充英雄好漢,頗有尚武精神。戰鬥激烈時,那木制的兵器往往折斷,因為心疼或怕回家挨打,遂一掃英雄本色,哭天抹淚,不歡而散。
紙糊並彩畫的關公、張飛、孫悟空、豬八戒等面具,囊括了京劇所有的臉譜,在相繼開放的廟會上集中出售。面具攤是娃娃們的樂園,攤主則是娃娃們的啟蒙老師,有問必答,百問不厭,朝代的順序,人們的名號,戲劇的常識,均在交易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傳播,娃娃們因此而意興勃勃。
黃銅鑄造的福、祿、壽、喜、財諸神像,以及犀牛、駿馬、梅花鹿等象征吉祥的動物造型玩具,皆中空而高不盈寸,且線條清晰而流暢,與其說是兒童玩具,不如說是精美的工藝品,就其巧奪天工的藝術價值而言,理應登上大雅之堂,但只橫七豎八地散放於地攤上,任憑孩子們挑選。
用馬蓮或蒲草編制的青蛙、螃蟹、蟈蟈等小動物,形象逼真,嵌入紅小豆當眼睛,更顯活潑可愛,並散發著青草的香氣,其古拙的味道,尤為突出。(摘自:周簡段《老俗事》[14])
董橋:禮物
威利愛種花,英國人習性。寓所門前園地不小,處處嫣紅,晚夏斜陽一照很好看,連他那張臉都酡然泛起酒艷。
六十好幾快七十了,老伴走了他賣掉城裏傷心老宅遷 來小鎮養花養書養日子。
是我的朋友布賴恩的叔叔,一生藏書,縹緗萬卷,晚年靠郵遞賣書,沒有字號,不做門市,口碑相傳,生意夠他飯飽酒香。
我跟他常常通信 郵購舊書,彼此講信用,書寄來看了合意郵政局匯錢給他,不合意原書退還。版本知識豐富,文壇掌故又熟,老式打字機打出來的信長的短的都有趣,像書話,像人生雋語。
布賴恩說威利叔叔早年自費出過好幾本小冊子,一冊一篇隨筆,手印十數本,簽名送朋友,布賴恩借過幾本給我看,寫培根,寫斯威夫特,寫斯特恩,細筆 描述他收藏他們作品的趣事,學問多,議論少,文字淡,很出色。
都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印的,買不到了。
我問過威利,他說他原先留了一套,布賴恩拿走:「前些 年威爾遜坊間遇到寫斯特恩的那一冊,有我簽名送給一位老前輩,老前輩去世,藏書都散出來了。」
那天聽說威利從舊箱子裏找出一套王爾德全集,札納朵夫精裝, 十多冊郵寄麻煩,布賴恩開車帶我去看,李儂也去。
老先生剛巧在花園裏忙,滿頭大汗,滿手污泥:「抱歉,不能握手,」
他說,「是該戴手套,戴了手套卻感覺不 到花木的生命,我討厭。」
他匆匆跑去圍牆一角扭開水龍頭洗手洗臉。威利很高,偏瘦,老花眼鏡架在鼻翼上,兩眼炯炯,濃眉花白,兩道法令又長又深,笑起來滿 臉皺成炭筆人像素描。
他家佈置素樸,客廳飯廳加兩間大書房全是書櫃,書也多,整整齊齊分門別類,一排排皮裝書脊繽繽紛紛成了一幅幅大畫。
董橋:禮物 (續)
老先生說老伴不 在,兒女遠去,他情願他的家不像家像個工作室,這樣心裏舒服些,室外種花,室內養書,不求溫馨,但願實際:「我和書裏的人在一起。」
那套王爾德全集真漂亮,說是札納朵夫作坊裏老師傅心血之作,黑皮燙三色花草,線條亮麗,李儂看了傾心,兩三句話議好價錢她買了。
那天我在威利家只買兩三本書,依稀記得一本是叙事民謠,皮畫封面,貼一幅田園風景。還有一本是培根散文集,收五十八篇,小小一冊,封皮典雅得不得了。
威利說這樣的袖珍經典十九世紀出版過幾種,倫敦幾家裝幀作坊喜歡裝幀這種小書,爭妍鬥艷,說是裝幀師傅專拿這樣的細活考驗徒弟的手藝。
布賴恩一聽很快在幾個書櫃裏多找出四五款袖珍經典,李儂要了一冊濟慈的《聖阿格尼斯節前夕》。那個節日是一月二十日之夜,相傳那一夜少女唸經祈福可以夢見未來夫婿。
布賴恩從來孝敬他叔叔,小時候天天到叔叔家借書看,結了婚 不久也做起舊書買賣生意。那天威利說要帶我們到鎮上吃晚飯,布賴恩怕叔叔勞累,情願獨自開車出去買了一大堆炸魚炸土豆三明治啤酒咖啡回來大家吃。
老威利真是舊派人,很講禮數,布賴恩一出去買吃的他趕緊進去洗澡換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出來陪我們吃東西。真叫吃東西,他說這年頭不時興用膳了:"No one dines anymore, they just eat."。
聽說是老牛津,讀經濟學,在錢莊做事做了好多年,戰後跟人合伙做皮革生意,還投資給朋友開文具店,自嘲說到老擁着一屋子舊書販賣古人寫在書頁裏的夢。
老先生會彈吉他,愛唱民歌,喜歡研究各地民間小曲小調。
李儂要他彈,他彈了,彈得真好,手指靈活極了。李儂要他唱他也唱了,聲音低沉蒼涼,很動 人。李儂想聽《倫敦街頭》,老先生輕聲伴着吉他唱,李儂聽得感動,兩眼濕潤。
《倫敦街頭》曲子好,歌詞好,老歲月裏人人都會哼兩句。歌詞裏那個穿破鞋撿報紙的老人李儂說形象深刻得不得了:「昨天的報紙講述昨天的新聞」。
那個老去的女人也落寞,髒髒一雙手,爛爛一身破,拎着兩個手提袋踽踽回家。十一點一刻, 通宵咖啡館裏又看到那個老人,捧起茶杯順着杯子的圓邊凝望那堵牆出神:「一杯茶喝掉一小時,孤零零一個人他蹣蹣跚跚回家去」。
威利撥着琴絃輕聲責問你憑什 麼說你寂寞說你分不到太陽的光茫?讓我牽着你的手走過倫敦的街頭,帶你看一些街景讓你改變你的初衷。
老先生說他妻子生前也喜歡這首歌,有一回在特拉法爾加 廣場餵鴿子,一個老頭裹着一件破大衣夾着一堆破報紙走過,她看着他的背影緩緩遠去,一陣激動一個箭步追上去給了老頭兩個英鎊:「老頭愣了一下回過神來頻頻稱謝,說他會帶着她的慈悲上天堂!」
都是《倫敦街頭》唱出來的善心,布賴恩說。窗外晚星稀疏,有點風,有點冷,辭出威利寓所,車子穿過寂靜的小鎮,古舊的教堂燈火闌珊,街尾酒館三五酒客站在門口道別。
李儂說老威利內心浪漫,外表靜穆,一派智者風範,真少見。那回粗略看了威利家的藏書我記住了我想要的四部珍本。都比較稀有,比較冷僻,坊間書商即便有也要漫天開價。
李 儂勸我一部一部跟威利談。我寫信先問拜倫第二部詩集《閑暇時刻》,桑格斯基精裝,一八○七年初版,第二十二頁第二行是"Those tissues of fancy",不是初版第二次發行的"Those tissues of falsehood"。第一次發行的初版比第二次的貴一大截。威利回信要我容許他想一想。我不催促。我照常跟他買些舊版小書。
三四個月過去,老先生來信開 了一口價要我慢慢考慮,說他不會賣給別人。我朝打七折的方向陪他進退,心中期待的是打八折。威利心地好,我不忍心斬太深。
我和他的友情清淡而真摯,我們議 價於是多了轉圜的空間。那部書結果八五折賣給我。老先生寄來《閑暇時刻》也寄來那部詩集的市場售價紀錄。
我們的成交價符合當時的供求狀況:他少賺一點點, 我多付一點點。
威利說買書人未必個個是書癡,賣書人也未必個個都愛書,他是愛書的書癡也是愛書的賣書人:「一買一賣,一來一往,兩份愛心湊在一起,買賣少 了一份俗氣,我的銀行存款多了一份洩氣!」他說無所謂,他喜歡這樣。
這股風度老威利跟老威爾遜很像。不像的是老威爾遜是鬧市裏的書商,生意做得大,老威利是書齋裏的書商,買賣不圖多。
老威爾遜活到九十二歲。老威利八十三歲辭世。
我想要的那四部珍本最終只要到兩部,剩下的兩部一部威利太喜歡了,不想賣,另一 部他說他肯賣,價錢沒辦法壓低。那是真話。
幾十年過去了,我在書市上偶然遇到那兩部書,售價快步上升,我更嫌貴,索性不要。書講書緣,不必強求。這樣淡泊 的心情威利信上寫了又寫。
他 說人生是一份一份上天的小禮物堆起來的,有的合心意,有的不合心意,橫豎給了你,合意的和不合意的都是你的了,你不能不要,不能退掉,總要欣然接受,釋然 擁有:「老伴驗出絕症那天,她淡然一笑,我滿心傷痛,她說這份禮物她收下,要我別難過,說我們這輩子收過不少合心意的禮物 了。」
老威利說那一刻,他悟出了人生的深意。我在威利家裏看到十多部美國藏書家羅森Thomas William Lawson的藏書,都貼了藏書票,都是名家精裝本。
威 利說羅森是大富翁,大藏書家,寫過論金融股市論企業合併的書,是十九世紀末葉二十世紀初葉波士頓股票市場翹楚,最富有的時期他起高樓,建高塔,闢庭園,一 九二五年六十八歲貧病而終,家裏窮得要命,藏書陸續流進書市裏,每一部都精緻,都珍貴:「羅森那些 人生禮物我在坊間看到一份買一份,提醒自己要惜福,要知足,要積穀。」
那 些書老威利都不賣。老先生辭世好多年了,我在美國偶然遇到羅森舊藏的一部莎翁宗教 德育名句選注《Religious and Moral Sentences from Shakespeare》,一八五九年初版,也貼羅森藏書票,倫敦著名裝幀店W. Root& Son裝幀。
這本選注本我記得威利也有,英國藏書家舊藏,姓名記不起來了,李儂借回家讀了好幾天滙錢買了,說很好看,說書裏還夾着一大串含羞草,也許是威 利花園摘的,都乾枯了,很脆。
記得威利花園裏薔薇最多,木蘭花也水靈,桃紅色,淺淺的,像宋人院畫,很工巧。(收藏自 蘋果日報網站/插圖:書票
張灼祥:放羊
看報導,知悉香港剛舉行過第五屆國際古書展。而倫敦的古書展,已舉辦了五十六年。翻看「書痴」鍾芳玲(見圖)的文章,才知道加州也有類似古書展。想起第一趟見這位 書痴,是她2007年到香港策劃〈香港國際古書展〉,她上港台「人文風景」節目,談她愛書,愛逛書店(她因而寫了《書店風景》,《書店傳奇》),一切與書有關的(包括古書),她都有興趣去看,去寫。
「發燒友」有此共通點,就是對所喜愛的事物,不離不棄。愛書的,無書不歡。鍾芳玲愛周遊列國,每到一 個地方,先去找書店。一如美食家,人在旅途,總愛找出當地美食來,總要去試吃,吃出滋味來。對我來說,選擇不多,來來去去祇有幾間書店,去過一趟,還想再去。每次路過那城市,定要去看看,才肯罷休。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三藩市的「城市之光」仍是首選。其他城市的舊書店,不是不好,去過一次,沒想過還要 再去。
有看過介紹去看看的書店,像在深圳的那間書店,在店內既可喝紅酒,又可包下一間書房,吃小點,喝紅酒,看書,與朋友閒話家常。去過一趟,那裏的舊書不多,二手書隨處擺放,不成氣候,紅酒很一般,小食欠新鮮,書房不夠整潔,去一次已夠,不會去過仍想再去。倒是在北京798藝術村的書店,擺設樸 實無華,店內播放黛青塔娜〈寂靜的天空〉,空靈的歌聲,讓人聽了,想在書店內多留一會(要是那裏上架的書籍種類更多,讓人有更多的選擇就好了)。
網 上訂閱愈見方便,書店生存空間愈窄。鍾芳玲發掘有特色的書店,該是愈來愈困難。她的《書話三部曲》仍未有機會買來一看。談到書話,想起一位前輩,愛書之人黃俊東,他寫的《書話集》寫的就是他的珍藏。還有另一位藏書家黃裳的讀書隨筆,最是耐看。趙家璧寫《書比人長壽》,很有道理,不要說古書的作者,就算上世紀八十年到香港一遊,有機會見到的作家,如汪曾祺、艾蕪、辛笛、黃裳,他們的作品仍在,仍可看到,人卻不在,見不到了。(收藏自 蘋果日報網站)
陳明發〈熱帶雨林的設計靈感〉
在香港導演劉偉強2018年拍的《武林怪獸》一片中,那隻平時可愛萬分無異於寵物的小獸,就像西洋漫畫中的那位綠巨人,一旦心生殺機不僅立即變成一頭大怪獸,還具有綠巨人所沒有的超凡魔力。電影在中國上映時安排在新舊年交替期間,大概爲討個好兆頭吧,這隻怪獸取名“招財”。片裡的各路人馬,爲了求財、升官或得天下而繞着它登場的居多,稱它“招財”很合理。故事説,這是南海渤泥邦所進貢的一頭珍獸。渤泥,婆羅洲古名。這頭怪獸的設計,使人想起婆羅洲森林裡的銀葉猴(Silvered Langur)。這對本土內容文創工作者來説,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提醒:在我們豐饒的自然資源裡,處處存在着珍奇的靈感泉源。(21.6.2003)
(上圖:怪獸“招財”;下圖:婆羅洲銀葉猴)
復辟一個世代的風尚
走到哈德遜河畔,風從樹枝間吹來,我透了口氣,搖搖頭髮(可不是嗎),沿河南下,有一平平小島,其上的自由女神正在接受大修理,明明是不修理不行了,自然界是存在和毀滅的循環,自然界是不事修理的,可不是嗎,這一帶草坡上的樹木蔥蘢得幾乎是森林了,綠影中傳來誦詩的男聲(我差點兒吃了一驚),他全身文藝復興時期的裝束打扮,另一個只穿短褲背心的女人羚羊似的環繞著他連連拍照(啊演員)。
他的髮型,髭式,高頸圍,窄袖,緊身褲,縛帶的長襪子,翻口的船鞋,無不是伊麗薩白朝的個人復辟,我與他相距十步,有四百年時差的飄渺感覺,使我駐足不忍離開,他則旁若無女人地一心朗誦,雙手作出幾許優雅的動作,間歇時,把手指並緊,很明顯地五指並緊,按在胸前,或腿上——這是十五十六世紀上流社會的習慣、風尚,以前我對此細節是忽略掉了(原來手指要並得這樣的緊),從而感慨自己對於以往的時代的情操和習尚是多麽荒疏無知,人類曾經像尊奉王者那樣地敬愛麵包師,而羅馬人之所以自豪,他們只要有演出和麵包。
而法國人之所以比羅馬人更加自豪,他們只要演出不要麵包,而人類全都曾經像嚴謹的演員對待完整的劇場那樣對待生活(世界),田野里有牧歌,宮廷內有商篇體,教堂中有警鳳琴的彌天大樂,市井的陽臺下有懦怯而熱狂的小夜曲,玫瑰花和月光每每代言了許多說不出口的話,海盜的三桅帆壯麗得幾乎使人忘了大禍臨頭,啤酒裝在臃腫的木桶里滾來滾去。
一襲新裝時髦三年有餘,外祖母個個會講迷人的故事,童話是一小半為孩子而寫一大半是為成人而寫,媽媽在燈下縫衣裳,寬了點,長了點(明年後年還好穿),白雪皚皚,聖誕老人從不失約,節日的前七天已經是節日了,然後是黑白灰的寄宿學校,透明的水彩畫,手拉手的圓舞曲,騎術劍術是必修課(第一次吸雪茄時又咳又笑)。
服役的傳令,初試軍裝急於對鏡,遠航歸來,埠頭霎時形成狂歡節,懷表發明之後,正面十二個羅馬字和長短針,打開背殼,一幀美麗的肖像,沉沉的百葉窗(縷射的日光中的小飛塵),拱形柱排列而成的長廊似乎就此通向天國,百合花水晶瓶之一邊是纖纖鯨脂白燭,鯨骨又做成了龐然的裙撐。
音樂會的節目單一張也捨不得丟掉,人人都珍藏著數不清的從來不數的紀念品(日記本可以上鎖的),雕花木器使一個不大的房間擁有終生看不完的渦形曲線,交通煞費周章所以旅行是神聖的,綿綿的信都是上等的散文,火漆封印隨馬車絕塵而去,風磨轉著轉著,羊群低頭嚙草,騎士挺槍而過,盔鎧縫里汗水涔涔如小溪,劍客往往成三,獨行俠又是英雄本色。
雲雀叫了一整天,空地上晾著剛洗凈的桌布和褥單,小窗打開又關上又打開,兩拍子的進行曲,銅管樂隊走在大街上,早安,日安,一夜平安,父親對兒子說,“我的朋友,你一定要走,那麽願上帝保佑你”,少女跪下了,“好媽媽,原諒我吧”……對於書、提琴、調色板,與聖龕中的器皿一樣看待,對於鐘聲,能使任何喧嘩息止,鐘聲在風中飛揚,該扣的紐子全扣上,等等我,請等等我,我就來……。
那時,很長很長的年代,政變,戰亂,天災,時疫,不斷發生,謠言,兇殺,監獄,斷頭臺,孤兒院,豺狼成性的流寇,跳蚤似的小偷,騙子巧舌如百靈鳥,放高利貸的都是洞里蛇,惡棍洋洋得意,逆子死不改悔,蕩婦真不少,更多的是密探和叛徒——都有,不像歷史記載的那些些,還要數不勝數。(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陳明發〈南海文化特區設想〉
一般人即使不懂什麽是「文化」,對於「文化旅遊」也有些概念。例如參觀古廟上上香、許許願。或在文物館轉一圈拍些舊物件的照片,分享到社媒。
這是個好的開始。從神佛故事接觸到教義;從今天已不再使用的農具,體會到前輩開埠的原動力,便有機會進入一個地區或先民的傳下的生命力。
這生命力,是文化的核心。
佛像或老工具是故事載體、是象征;是儲藏、釋放生命力的空間。
若廟宇、神像、舊造物、原生態失去了,每個人精神情感上寄存敘事與象征的空間,便失去了具體地理的物質條件。日常生活所呈現出來的,經過時光淘洗與轉變,人文歷史中介的辯證關係。或云:蛻變的軌跡。文化自信的根據。這一切,便變得抽象而模糊,久而久之失去聯系。
就像中國內蒙古文化,是中國與外蒙及俄國之間的緩衝區;西藏文化是中國與印度的緩衝區那樣,南海地帶可以成為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緩衝帶。
這個地區的文化事物,是闡明一带一路生命共同體最好的叙事。最自信的文化象征。(04.05.2023)
中國文化産業分類與成長
為適應當前中國文化新業態不斷湧現的新形勢,更好滿足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展規劃的需要,新修訂的分類類別共設置9個大類,分別是——
1、新聞信息服務;2、內容創作生產;3、創意設計服務;4、文化傳播渠道;5、文化投資運營;6、文化娛樂休閑服務;7、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8、文化裝備生產;9、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根據活動相似性,在每個大類下設置若干中類、共計43個中類,在每個中類下設置了若干具體的活動類別、共計146個小類。
殷國俊介紹,為確保新分類的文化特征,本次修訂對新增分類內容繼續堅持如下處理原則:凡屬於農業、采礦、建築施工、行政管理、體育、國民教育、餐飲等活動均不納入分類,如茶葉種植、國民教育系列中的藝術院校、咖啡館和酒吧等服務;對於雖有部分活動與文化有關但已形成自身完整體系的生產活動不予納入,如旅遊、快遞服務、互聯網批發、綜合零售等。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占GDP比重穩步提升。根據《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高出GDP增速6.3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中的新亮點;其占GDP的比重為4.14%,比上年提高0.19個百分點,達到歷史新高,在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產業增長迅猛的同時,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互聯網文化」優勢明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蓬勃發展。以「互聯網 」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2015年實現增加值2858億元,比2013年增加1055億元,年均增速為25.9%;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2015年實現增加值4953億元,比2013年增加1237億元,年均增速為15.4%。(陸婭楠·文化家底理得更清 Posted by Host Workshop )
廣告文創·故宮文創的靈感
六百年前故宮墻內波雲詭譎,故宮「周邊」風生水起。
別看現在故宮淘寶各種賣萌傲嬌,但其實早在2010年到2013年,他們的微博宣傳畫風還是比較常規的。
廣告人們,快吸一口來自故宮文創的靈感
直到2014年尤其是2015年,故宮淘寶仿佛開竅一般,畫風突然急轉直上雲霄九萬里,各種反差自黑萌瞬間虜獲大批粉絲。在人設被大家買單之後,故宮淘寶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成為了帶貨小能手,在文創界叱咤風雲,無人能敵,賣產品的同時更是巧妙的進行了文化傳播。
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究竟要如何結合才能讓消費者買單?
故宮的營銷手法對我們自身品牌有哪些引導和借鑒作用?
劍走偏鋒,反向操作
在故宮淘寶還沒有開始立人設之前,大家對博物院和文物的印象都是正兒八經遠在天邊的感覺,走進博物院大多也是走馬觀花一遍,遊歷打卡算是完事。故宮淘寶的微博最開始其實也沒什麽大動靜,人淡如菊的零散宣傳著周邊產品。
廣告人們,快吸一口來自故宮文創的靈感
但人家平靜了幾年之後決定不這樣幹了,福至心靈般的改頭換面,以一張張自黑賣萌圖瞬間C位出道,殺出了一條「血路」,見者大多會心一笑,幾乎不會反感這些哪怕是廣告的廣告,甚至連其他博物館也被「帶壞」了,聯手各種賣萌賣腐手到擒來,大家也都樂在其中,再加上本身就比較出彩的文創周邊,在年輕人群中,銷售量起來並非什麽難事。
但故宮也並非一條道走到黑,除了故宮淘寶賬號之外,另外一個號故宮博物院的畫風則偏向常規一些,以介紹文物及故宮景色為主,中和了故宮淘寶的落地之感。
多管齊下,深度宣傳
這些年故宮博物院的「野心」其實十分龐大,格局開拓的也很宏大,雖然說故宮淘寶是賣周邊,但文創產品終究只是故宮文化的附屬衍生品,本質還是為了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畢竟作為明清兩代帝王宮殿,故宮確實是一座十分值得探究的百寶庫。
在人設立住之後,有了一定粉絲基數的同時,收起頑心開始「說教」,效果就可謂事半功倍了,再加上優秀傳統文化的加持,粉絲數只增不減。2016年一部總共三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在bilibili網直接炸出天際,觀眾大呼過癮,彈幕無數,刷新了對紀錄片和故宮的看法,紛紛想要師承大師門下,尤其是鐘錶組的王津師傅更是收獲無數迷妹芳心。趁著紀錄片的熱度,故宮淘寶順勢推出嶄新周邊,一氣呵成。
之後的《國家寶藏》中,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也都紛紛嶄露頭角,一副《千里江山圖》引起無數觀眾共鳴,青綠山水畫重得大家青睞,故宮淘寶也毫不示弱,順勢而發。
在今年新推出的節目《上新了故宮》中,就更是細節化的展現了故宮之美,第二集根據暢音閣元素上新的限量版睡衣,如今正在淘寶眾籌中,早已超出預計,人數還在不斷攀升,來自故宮的周邊熱度可見一斑。
除了上述這些硬核宣傳,故宮博物院還出了一款絲毫不做作的APP——每日故宮,每天都會介紹一款文物,以滿足故宮真愛粉們的熱愛,歡迎界面動畫清爽大氣,內容幹貨滿滿,值得學習觀賞。
策劃淬煉,設計升華
要想在文創界成為「大佬」,單靠傲嬌賣萌消費者可不買單,作為九大博物院之首,加上各路優秀設計師的腦洞匯集,觸不可及的文物們華麗變身,成為了故宮文創周邊,其中一款仙鶴圖樣的膠帶一經上線更是直接賣到斷貨,這些膠帶大多售完不補,但山寨勢力仍層出不窮。
故宮實體店中的「冷宮」冰箱貼也是常常補貨的產品,要知道,這枚冰箱貼甚至不是出自故宮自己的策劃,是機智的網友們在微博底下留言紛紛求出「冷宮」冰箱貼,作為生活用品,冰箱貼的腦洞加上故宮宮殿--冷宮之名,確實十分應景,也難怪故宮大手一揮就同意設計了,互動之余還能收獲一枚新周邊,這操作也是令人稱奇了。
在故宮裏,除了歷史厚重的塵埃,其實還有更為輕靈的生物存在,那就是禦貓們,可愛的禦貓們閑庭信步,總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能得見擼上一回遊人都大為滿足,這不,故宮就出了人家萌萌的周邊,讓大家不再局限於雲擼貓,你們直接帶回家好了!
其實細看這些周邊產品,元素都不複雜,但在故宮博物院的設計之下,單拎組合出來都很賞心悅目。品牌在做自己的文創產品時,大可借鑒此舉做適當減法。另外故宮的產品種類也很落地,大多以生活用品為主,實用兼具美觀,不單單是作為落灰擺件花瓶之用,也算是實現了這些產品的「終生」價值了。
如何,吸完故宮的靈感歐氣之後,對自家的品牌文創有沒有一些新的靈感?原題〈廣告人們,快吸一口來自故宮文創的靈感〉
琦君〈母親的手藝 〉百補衣與富貴被
平劇裡,演乞丐的穿的衣服,全是紅紅綠綠、東一塊西一塊的補丁,表示衣衫襤褸。那種戲裝,叫做「百補衣」,也美其名稱為「富貴衫」。在戲裡的乞丐,穿起「百補衣」來又做又唱,非常好看。而且所有穿百補衣的落難公子,到後來一定是高中頭名狀元,然後前呼後擁、吹吹打打地衣錦榮歸。
小時候的我,母親也給我穿「百補衣」。我穿起來可就不太高興了,尤其是去看廟戲時,真怕旁人笑我是「潘宅女狀元」。因為我不是演戲,而是穿的母親縫補過的破舊衣服,母親也稱它為「百補衣」。母親總是說:「小孩子,越穿舊衣服越積福,將來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我生氣地喊:「將來?誰知道將來呢,眼前都沒新衣服穿,還管將來?」我儘管不開心,母親仍舊是拼湊著零頭布料,給我補衣服。因為我穿得實在太費,尤其是父親從外路寄回來的夏天衣料,母親形容它「薄得跟豬油皮似的,辰時穿了,戌時就破。」我又喜歡在樹林裡鑽,一下子就鉤好幾個破洞,不補怎麼行呢?
其實照今天的眼光看來,母親補的衣服,還真有點現代藝術的味道呢。那時,她有滿滿兩竹簍的零頭布,或零頭綢子,一簍是夏天的薄料子,一簍是秋冬的厚料子,都小得跟豆腐乾似的,母親稱之為「布末」,是街上唯一的裁縫師傅特地留起來給她的。她把兩簍「布末」當寶貝似的,放在床下,還加幾粒樟腦丸,怕老鼠來做窩。
給我補衣服,在母親來說,是牛刀小試,她的真本領是縫「富貴被」。那就是選出色澤鮮艷的漂亮零頭「綢末」,別具匠心地拼成一條被面。那才真是別緻好看呢。現在不是就有一種專門用小塊料子拼縫床罩、靠墊、桌布等等的,稱為Quilt的手工嗎?母親可謂開風氣之先了。可惜粗心的我沒有學,也因為穿了太多的「百補衣」,不高興學了。
母親總把「布末」加以分類,質地不同,厚薄各異,她都一捆捆分別紮好,做起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時常用彩色花布,拼一條小被子,送給親友中的初生嬰兒當滿月禮,祝賀寶寶長命百歲。拼縫好一條小被子,可得好多時間呢。那時鄉下年輕姑娘穿得最多的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布衫,那是鄉下土布。比較富足人家的姑娘,穿舊了就換新的。母親也會向她們要來那些舊衣服,剪成小方塊或三角形,白底藍花間隔藍底白花,就縫成一條很好看的全新被單了。能說母親不是藝術家嗎?
我十二歲以前都跟母親住在鄉下,穿百補衣的日子最多。冬天的棉襖破了,母親也補上一塊,那都是粗針粗線,補上破布就好,逢年過節時,才在外面套上一件新罩袍。罩袍往往是大朵大朵花布的,穿破了,母親又把它拆開,有時還小心剪下花朵來,補在一色的衣服上,格外別致。
我在美國的百貨商店裡,常看到一包包現代的小塊花布,就是專供打補丁用的,牛仔褲的膝蓋上故意補一塊花布,就算是現代藝術了。可見古今中外,人的審美觀念,可能是天生的,不然,原是老式農婦的母親,怎麼會有那樣新鮮的設計頭腦呢?
有一年,母親花了好幾個月,用最柔軟漂亮的綢緞零頭料,拼縫一條大大的被面。她先把一塊塊的料子放在一大張床單上,用針固定好,拼來拼去,比來比去,覺得不合適又拆下重拼。我真佩服她的耐心,問她是給那個新娘當嫁妝嗎?她笑笑不回答。姑婆悄悄告訴我說:「你媽媽是要縫一條又軟又輕的夾被,寄到北平給你爸爸過生日的。」
哦,原來母親如此細心地金針密縫,是把一縷相思、一腔心事,都縫進這條被子中了。古人說:「水晶簾,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母親不用彩色絲線,繡出一條鴛鴦錦被,她寧願用千百塊細細碎綷的綢緞,拼成一條她稱為富貴被,伴隨著她對父親「長命百歲」的祝福,寄向千山萬水的遠方。那一份纏綿的情意,比古代閨中少婦的錦字迴文還濃厚。又豈是我這個粗心大意的女兒所能體會得到的呢?
我離家出外唸書,臨行前,母親為我收拾行李,把我常穿的一件百補衣棉袍也收進箱子裡。我堅持要取出來,說被同學們看到會笑我寒傖的。母親正色地說:「你講給他們聽,這是你從小穿到大的衣服。要時時帶在身邊,不是給你穿的,是給你壓歲的。保佑你萬事如意,長命百歲。」我聽了忍不住掉下淚來。
可是在學校宿舍裡,我從來不好意思把這件百補衣取出來,生怕同學取笑。直到有一次重傷風、冷得發抖,夜深取出來披上,立感渾身溫暖了。可是到上海唸大學時,思念母親,卻再也找不到這件百補衣,不知被我丟失何處了。
這些年來,凡是縫製新衣,總請裁縫留給我一點點零頭小塊料子,漸漸地也累積了一大包,這次來美,都珍貴地收在箱角帶來了。我明明沒有母親的好手藝,不會拼縫「富貴被」,也沒閒情逸致來縫現代藝術的「百補衣」。只是為了紀念母親的節儉、勤勞與細心,更有她一針針、一線線,對女兒不盡的愛。我不時撫摸著這一包零頭「布末」,心頭也感有無限的溫暖。(中砂礁群 專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