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HERRMAN·玩转世界这回靠TikTok 2

TikTok上就是這樣一些東西。那TikTok究竟是什麽?

對於一名美國受眾來說,TikTok感覺有點像是熱門節目匯編,只展示最吸引人的元素,以及之前的類似應用最吸引人的種種體驗。從某種程度上說,事實的確如此。但必須清楚的是,TikTok——它的母公司來自中國,在那裏它叫抖音——是中國眾多短視頻分享應用中最受歡迎的一款。這一派景象的發展與美國科技產業並駕齊驅,又自成一體——比如,Instagram在中國是被屏蔽的。

實際上,TikTok是一個與美國用戶以前使用的應用程序截然不同的應用。它無論看起來還是在使用感受上,可能跟那些以好友動態為中心(friend-feed-centric)的社交軟件一樣,你可以關注別人,也能被別人關注;當然,有很多大受歡迎的網紅,其中很多都是該公司自己著力打造出來的。還有消息功能。用戶也確實可以像用其他社交應用一樣來用它。但它與Vine、Snapchat或Instagram在審美和功能上的諸多相似之處,掩蓋了一個核心區別:TikTok更多的是機器而非人類。就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來自未來的應用,或者說,至少是來自某一種未來。它在向我們傳達一些訊息。

想想那些我們視為主要社交應用的發展軌跡吧。

Instagram和Twitter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Twitter的走紅是作為以關注他人並被其他人關注——並在此基礎上擴充服務——的工具。它觀察用戶對其最初的概念做了什麽,並將他們發明的對話行為正式化(比如轉發功能,又比如標簽功能)。直到那時,在公司上市之後,它才開始變得堅定而自信。它提出了更多的建議。開始根據用戶可能希望看到的,或者有可能錯過的內容,對用戶的信息源進行重新排序。不透明的機器智能侵占了原來的系統。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Instagram上,算法推薦現在是其相關體驗中非常值得關注的部分。而在YouTube,推薦以一種新的,通常是令人驚訝的方式在平臺上穿梭。有些用戶可能會對這些自以為是的自動新功能感到不爽,這些功能顯然是為了增加互動而設計的。人們或許完全有理由擔心,在殘酷的注意力經濟時代,這種趨勢滿足的是那些最低需求。在這種經濟裏,科技公司是沒有心腸的時間販子,它們將我們變成了一群沒頭沒腦絮叨的人。

至少在那些條件下,這些變化也往往是奏效的。我們往往花更多的時間在這些應用程序上,因此它們也變得更加自信,不再那麽有人性,哪怕我們對此有所抱怨。

關於TikTok,一個非常關鍵同時又容易忽略的地方在於,在熟悉的自導向信息源和一種首先基於算法觀察和推理的經驗之間的那個中點,它是如何跨過去的。當你打開這款應用時,最顯而易見的線索就在那裏:你首先看到的不是好友動態,而是一個名為「For You」(為你準備)的頁面。它是一個算法動態,基於你互動過的視頻,甚至只是觀看過的視頻。它有著取之不竭的素材。除非你對它進行訓練,或者明確告訴它你希望看到什麽,否則上面全是你不認識的人,或者你未必想看的東西。不管你實際上告訴它你想看什麽,經過訓練後的它,上面都是你似乎表現出來你想要看的東西。

它不斷從你身上學習,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立一個大致上很複製但不透明的模型,來發現你喜歡觀看什麽,並且向你展示更多這樣的內容,或者類似內容,或者與之相關的內容,或者,老實說,誰知道什麽內容,反正似乎是有效的。TikTok會在你打開應用的那一刻就開始做出假設,那時你還沒有向它提供任何東西來供它使用。想像一個完全圍繞「探索」標簽建立的Instagram,或者一個圍繞著熱門話題和病毒式傳播推文建立起來的Twitter,「關注」是被捆綁在一側的。

(原題:JOHN HERRMAN·抖音海外版TikTok是如何改寫世界的;作者:JOHN HERRMAN;原載:2019年3月12日 https://cn.nytimes.com/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