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有關華人的歷史記載中,也許最鮮為人知的,是華人移居南洋(華人對馬來群島的稱呼) 的故事。近幾年來,隨著馬來西亞(由馬來亞、沙巴[即北婆羅洲]和砂勞越組成的聯合邦) 的成立,無形中激發人們對這個地區,特別是對婆羅洲的興趣。本文的目的,是設法根據可得的資料,編寫成一篇有關華人與婆羅洲接觸的歷史。在第一節裏,筆者打算探索華人最早出現在婆羅洲的蹤跡。一直到公元1850年華人在婆羅洲的發展經過。第二節則敘述1850年以後,華人在婆羅洲所發生的各種事件。

A Chinese puppet show exhibited in front of a Chinese Temple in Kuching, the capital of Sarawak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c. 1919.

巴素(Victor Purcel) 在其《東南亞華人史》(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一書中,詳細討論了引起華人移居南洋的各種歷史動力。他指出海外華人(即華僑或華裔 Overseas Chinese) 幾乎請一色來自廣東、福建和廣西三省。這主要是因為這三個華南省份受到人口壓力和接近東南亞的緣故。中國內部的動亂,也使外流的人口增加。不過,此課題已超越本文的研究範圍,故不便在這裏作詳細的探討。讀者們如果想知道華人登上東南南亞歷史舞臺的詳細情形,可以參考許多有關中國歷史的優秀論著。


華人最早的接觸


公元五世紀初葉,中國東晉僧人法顯在印度佛祖的故鄉朝拜取經後,乘船歸返中國途中,曾經在耶婆提【1】逗留。有關耶婆提的確實方位,學者們至今乃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布雷德爾(R. Braddell) 相信法顯在婆羅洲停留過。霍爾 (D. G. E. Hall) 則認為法顯曾經在爪哇歇過腳【2】。中國載籍中的婆利和丹丹,在五世紀和六世紀時,曾經向中國進貢方物。這兩個地方顯然都在爪哇島上。貝勃士奈得(Bretscheider) 和格倫涅維德(Groeneveldt) 相信婆利、婆羅和浡泥(又作勃泥,渤泥),可以考證在婆羅洲地區。格倫涅維德說,所有中國地理學者皆同意婆羅一名,即指婆羅洲。如果霍爾的說法正確無誤,那麽華人同婆羅洲的接 觸,應該是幾世紀以後的事。然而,有關證據卻指出他的假設,不能得到今天所有證據的支持。Java 一名在中國最早的許多載籍中。皆作闍婆(譯注:中國早期的載籍,稱 Java 為闍婆,從宋代起始稱爪哇)。如果中國的載籍把浡泥、婆利和婆羅考證為婆羅洲,無形中說明法顯從未到過爪哇。相反地,他更可能在婆羅洲逗留過。

婆羅的方位迄今仍甚模糊。雖然貝勃士奈得和格倫涅維德考證它在婆羅洲某個地區。事實很明顯,在這麽一個大島上,過去既然有過許多政治分區,今天亦何嘗不是如此。問題可能在於其界線和名稱,在過去的歲月裏發生了種種變化。不過,以浡泥的情形來說,值得懷疑的地方似乎少得多了。它在標音上接近 Bruni,也就是後來所拼寫成的 Brunei。而浡泥一名最接近本文所要探討的婆羅洲地區。

據中國《宋史》(960年─1279年) 記載,在公元977年利1802年,有個名叫勃泥的王國,向中國朝貢。又據宋代趙汝適撰《諸蕃誌》“渤泥國”條(1225年) 所載,每當一艘外國船舶經過渤泥時,船長總是把中國佳肴饋贈蘇丹。因此每 艘船都擁有烹飪術特別高明的廚師【3】。如果這項記載是正確的話,無形中指出宋朝時期,中國對勃泥已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了。

假如我們翻閱亨特(J. Hunt) 的早年記載,會發現有關這島名的有趣來歷:

“這個大島的特有名稱,是由一種土生的酸果 Kalamatan 而來,故稱 Pulo Kalamatan,即加裏曼丹島是也。至於 Borneo 婆羅洲,即使在今天,只不過是一個市鎮的名稱,也就是島上三個王國之一的首府【4】

有一份早年的出版物,對於上述島名,另有饒有趣味的記述:

“馬勒(S. Muller) 告訴我們,婆羅洲的馬來文名稱 Borneo,系源自梵文的Bhurni,意思是“土地”或“國家”【5】

我們從手頭所有的資料,發現中國的《梁書》(502年─566年) 最早提到婆利;《隋書》(589年─618年) 和《舊唐書》(618年─906年) 也提到婆利之名。這三個朝代的正史皆記述婆利於517、522、616、630、669年,遣使中國進貢方物【6】。霍斯(Hose) 和麥克杜格爾(MacDougall) 所引述有關這個時代婆利的早期記載,讀起來最為有趣。

“國人善投輪力,其大如鏡,中有竅,外鋒如鋸,遠以投人,無不 中。其餘兵器與中國略同。俗類真臘(Kamboja),物產同於林邑(Champa)。其殺人及盜,截其手。奸者鏁其足,期年而上。祭祀必月晦,盤貯酒肴,浮之流水。”(《隋書》)

“古貝,草也,緝其花為布,粗曰貝,精曰氍。俗以夜為市,自掩其面。”(《新唐書》)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的 Bruni,是一個比薩亞人王國(Bisaya Kingdom),由佛教徒掌握政權,並受印度教徒的各種影響。從婆羅洲人幾乎所有的特點看來,目前居住在 Bruni 附近的各種民族都和比薩亞人同出一源。稱為擲刀的木制武器,如今已不再使用。卡達揚人(Kadayan) 於每次新月出現後舉行獻祭禮。米拉諾人(Melanoe) 則在河上放置裝滿祭品的木筏,任其漂浮,以便獻給海神。關於木棉──華人眼中的一種神奇植物──婆羅洲有兩種不同的名稱。馬來人通稱它為 Kapok;沿海達雅克(Sea Dayak) 則稱之為 taya。牙齒和耳朵的飾物可在克尼亞人(Kenyah) 身上見諸一斑。”【7】

 

附注

1。Braddell R.,"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Times in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the Straits of Malacca",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Malayan Branch(JRASMB),vol. XIX, part 1, 1941。

2。Hall, D. G. E.,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40。

3。T'ien Ju-K'ang(田汝康) and Barbara Ward,"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in Sarawak",Mimeographe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Appendix I, p. 8。

4。Hunt, J.,"Sketch of Borneo or Pulo Kalamantan",communicated by J. Hunt, Esq. in 1812 to the Hon. Sir T. S. Raffles, p. 2 and p. 7。

5。Journal of lndian Archipelago, vol. II, No. VI, 1968, p. 365。

6。T'ien Ju K'ang(田汝康) and Barbara Ward,"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in Sarawak",Mimeographe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Appendix I, p. 8。

7。Hose and McDougall,The Pagan Tribes of Borneo,vol. 1, London: McMillan, 1912, pp. 10-11。


張清江譯
(史地系歷史組第一屆) (珍藏自 南洋大學第十屆全球校友聯歡會紀念特刊

Views: 1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