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怡諒:本地漫畫創作興盛 本地漫畫創作拓新天地

本地漫畫在2000年中期後因為「馬來漫畫」與「兒童知識漫畫」闖出新天地,如今大馬漫畫創作可說比起臺灣更為興盛。

大馬本地漫畫創作自80年代崛起,過去20多年來曾有輝煌時期,但最終因市場和經濟等因素而退潮,不過在2000年中期以後,本地漫畫創作因為「馬來漫畫」與「兒童知識漫畫」闖出新天地,如今大馬漫畫創作可說比起臺灣更為興盛。

全職漫畫家莊銀吉畢業自吉隆坡美術學院。他從90年代開始就從事漫畫創作至今,無論是科幻鬼怪的少年漫畫,或溫馨樸實的兒童漫畫等皆難不倒他。

銀吉表示,本地漫畫市場不如臺灣或日本般龐大,並長期由香港漫畫和日本漫畫佔據,過往本地漫畫創作都集中在青少年校園讀物。

「大馬漫畫的濫觴,是在1982年由張瑞成和黃奕棋在當時的少青讀物發表漫畫連載,並與漫畫家森林木共組漫畫人出版社,成為本地漫畫的拓荒者。」

他指出,本地漫畫在90年代也曾經發行單行本,同時也創立《漫畫少年》連載本地漫畫,無奈因市場接受度不高等因素,讓本地漫畫沈寂一時。

《Gempak》拓馬來市場

「不過本地漫畫在步入2000年時出現轉機,當時平方集團出版馬來少年漫畫雜誌《Gempak》,讓本地華裔漫畫家以冒險、打鬥、科幻等日本少年漫畫風格為創作,在馬來市場成功搶灘,並獲巫裔讀者廣為接受。」

他也說,馬來漫畫讀者與華裔讀者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會主動認識漫畫家,例如會留意新作品發佈和出席簽名會等,但華裔讀者普遍的現象是看完漫畫就算,並不關心漫畫由何人創作。

在馬來漫畫創作使用totoro作為筆名的銀吉指,《Gempak》成功在馬來市場培養出忠實的讀者群,這些讀者會留意漫畫家的動向和追隨新作品,這直接促成本地能培養出一批持續創作的漫畫家。

「在馬來市場相對穩定後,約2005年前後兒童漫畫《哥妹倆》和《榴槤公主》在華小校園大紅,這個契機造成本地漫畫出版社嘗試出版兒童知識漫畫,以環保和科普等為創作主軸的漫畫,獲得空前的成功。」

發行單行本穩定收入

如今專攻長篇兒童漫畫「OKA!拯救地球系列」的銀吉指出,由於知識漫畫深獲小朋友的喜愛,家長也了解知識漫畫的價值,主動替小孩購買漫畫。

他表示,現今大馬有將近百名漫畫家固定創作,同時定期出版兒童知識漫畫的出版商也有6家以上,他如今兼顧數個系列的創作,當中環保系列可在一年時間內發行8本單行本。

他透露,如今本地漫畫創作已非常熱絡活躍,擁有不錯的市場接受度、創作空間以及收入來源,當中主要的因素可說是,漫畫創作從雜誌連載的方式,在2008年轉變為發行單行本。

「2008年之前的雜誌連載,以集合多位漫畫家的短篇漫畫為主,長達150至200頁的單行本純粹是個人的長篇創作,單行本比雜誌有更高的收藏價值,合理的銷售價格也讓漫畫家有穩定收入。」

銀吉說,2013年12月22日在吉隆坡剛落幕的Comic Fiesta獲得空前成功,規模比4年前更盛大,聚集了不少Cosplay(角色扮演)、同人誌等死忠粉絲,漫畫的整體發展比過往更盛,如今人們對於漫畫和Cosplay的接受度也更高了。

劉怡廷10年磨練奠功夫

全職少女漫畫家劉怡廷(KAORU)的作品風格絢麗華美與細膩優雅,已經出版多本漫畫集的她,其實當初入行時是完全沒有受過正規美術訓練,是歷經10年以上磨練才有今日成就。

劉怡廷是在2001年中學畢業後,因喜愛《SLAM DUNK》而萌生創作的念頭,在得知出版社要聘請漫畫助理,就抱著一試無妨的態度面試,但加入後才發現漫畫創作與想像完全不同。

「由於完全沒有基礎,所以當時每天都有人跟我說『妳做錯了』,自我信心被完全否定是非常恐怖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也是一項艱辛的挑戰,所幸當時並沒輕易放棄和家人的鼓勵,而不斷學習與進步。」

現今任職於平方集團的劉怡廷是從最基本的填墨、擦筆線、寫對白、畫背景等助理工作做起,她是在3年後才出道發表少女漫畫短篇,隨後2004年集結成單行本出版。

劉怡廷指出,本身的讀者主要是以中學和學院生為主,創作的題材是以少女日常生活與愛情憧憬為主,希望能像《SLAM DUNK》一樣創作出讓人感動的作品,所以並不贊成漫畫有極端的內容或價值觀。 (收藏自2014年1月12日《東方日報》)

Views: 2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