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成:年度詩歌觀察~站在新詩百年的門檻上

導語:2013年已經走遠,《洞見》欄目從文化批評角度,對2013年度的大眾文化現象進行總結,涉及文學、詩歌、藝術、思想、戲劇、電影、音樂、詞語、城市、身體、女性、生活方式等若幹關鍵詞。我們試圖通過冷靜的解讀與回望,為過去的一年存留一份文化檔案。

本篇為詩人、詩歌評論家韓慶成對2013年詩歌的一個梳理。這一年新詩百年日益逼近,新詩重估漸趨激烈;國際交流增多,詩歌跨越國界;資本力量介入詩歌活動,客觀上推動了詩歌事業的發展,而且缺少資金的活動則難以為繼;這一年還有很多詩人離開了讀者,也是哀痛的一年;最可觀的是,微信、手機閱讀等網絡閱讀平臺給了詩歌一種新的發展可能,詩歌的短小精悍非常適合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碎片化的閱讀時間。

新詩百年日益逼近 新詩重估漸趨激烈

隨著新詩百年的臨近,對中國新詩的整體性評價漸趨激烈。收錄新詩近百年來一萬多首作品,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新詩選本--《中國新詩百年大典》4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65萬字的《中國新詩編年史》3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詳細紀錄了新詩創作、出版、活動事件,地域涵蓋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這兩部巨著試圖從作品和史實兩個層面,對百年新詩進行總結。4月,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首次把最重要的“年度傑出作家”獎授予詩人,似乎有意在新詩百年之際給早已在文學中邊緣化的詩歌正名。


《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甫一面世,其代表性就遭多方質疑。臨近年底,重估新詩的聲音在各種平臺集中爆發。12月,詩評家徐敬亞在杭州“新詩百年:精神與建設的向度”主題論壇上提出,五四時期誕生的白話詩稱為“新詩”,契合了當時求新求變的時代氛圍,如今新詩已近百年,百年了就不應該再叫“新詩”。“新詩”這個詞應該成為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在現在時的意義上停止使用。徐敬亞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積極回應,認為應該給予“新詩”更確切的稱謂,有人提出可用“現代詩”替換“新詩”。

與徐敬亞認為“新詩”在內涵、外延、形式等方面已形成完整骨架的觀點相反,詩人流沙河出語驚人,他認為新詩是一場失敗的實驗,除了徐誌摩、戴望舒、海子少數幾個人,以前的新詩創作包括他自己的作品都失敗了,因此新詩仍需“繼續實驗”。流沙河的這一觀點見諸報端和網絡後,詩壇一片嘩然,連他的“老東家”《星星》詩刊的現任主編梁平,也撰文認為“這樣一個判斷,毫無疑問是‘失誤’的、甚至是‘粗暴’的。……我眼裏的中國新詩是健康的、是不斷進步而充滿活力的。”

這種整體肯定VS整體否定的觀點也出現在第三代詩人當中。11月,詩人韓東、野夫先在微博論戰,接著在鳳凰網文化展開各自觀點,對新詩特別是當今新詩、新詩的外部環境、新詩與時代的關系發表不同看法。野夫認為如今新詩平庸,是因為時代的“反詩性”。韓東認為當代新詩成就“非常了得”,並非“平庸”。雙方對整個新詩發展史中重要的階段“80年代”,看法也截然不同。野夫認為“8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新詩最鼎盛的時代,前無古人,後至少暫時無那個時代。”韓東認為“那時候也不是全民的詩歌熱”,“喜歡詩歌的人”“真正的比例是非常少的”,“當時沒有人知道北島”。

伴隨這種整體性的重估,一些知名詩人和批評家還就新詩的細節發表看法。12月,謝冕在深圳出席“溫馨閱讀夜”活動時說,當今詩歌太註重個人感受,而忽視了批判功能。他呼籲詩人從智慧和良心出發,心懷天下,“對現實發言”。同月,沈葦在杭州說,當一個詩人置身於現實社會之中,遠方的不幸常會刺痛我們的心靈,身邊的悲劇更是傷及自身而不能置之度外。詩歌不能僅僅表達自我,還需表達他人處境。對他人苦難的同情,並非使我們顯得高尚,其實僅僅隱含了強化靈魂活力、體驗自我力量的樸素願望。因此,在當下的語境中,要恢復詩人作為“種族觸角”、“時代感應器”的特殊功能。11月,野夫接受鳳凰網文化采訪時,嚴厲批評“詩歌不揭露現實,不批判惡世,而僅僅是附麗於這個末世的虛張浮華之中”,他反問:“這樣的詩歌怎能走出困境?”12月,4年來5次訪問中國,被譽為當代阿拉伯世界最偉大詩人的阿多尼斯在談到詩歌的批判時說,“我是猶如中國作家魯迅那樣的批判者”。他婉轉批評中國社會“過於物質化”,“缺少精神層面的東西”,而“沒有精神層面,就不會有未來。”

面對批評之聲,詩人也在反思自身的創作。翟永明12月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早期的創作都是在一種封閉的狀態下完成,而近年來的市井生活賦予她的詩歌創作以新的生命。在現實題材寫作上,她“更多的是一個觀察者,觀察他人的痛苦,而不是我個人的痛苦”,從而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西川12月接受《中華讀書報》采訪時說,知識分子寫作被批評最多的是其寫作和社會生活沒有關系,在有關知識分子和民間寫作的爭論之後,“我自己向現實生活打開的程度比以前寬得多。”

也有相當多的詩人對這種批評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詩歌是詩人內心的修為,因此必須與現實保持疏離。

剔開表象,筆者認為,對百年新詩的爭議,其實質並不在於形式創新的成敗,而在於新詩是否打破了格律詩象征的思想束縛,真正實現了自由意誌的表達。這是新詩區別於古詩的根本所在,更是“新人”區別於“古人”的根本所在。近年來,民間詩歌提出的詩人首先是公民的觀點,即是這種自由意誌的體現。

國際交流增多 詩歌跨越國界

在中國新詩國際化的走向上,一方面,有人以得不到國際承認為由全面抨擊中國當代新詩,一方面,詩人內部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新詩無需得到國際承認,應走自己的路。面對2013年中的這兩種聲音,中國詩歌的國際化進程並未停止。這一年,是中國詩歌與世界詩歌雙向交流頻發的一年,中國詩歌國際化在官方和民間兩條線上展開。

中國詩人走出去參與國際詩歌活動、獲得國際詩歌獎項增多。與此同時,中國各地詩歌活動邀請外國詩人參與、把詩歌獎頒給外國詩人也在增多,呈現出互動的態勢。

3月,德國語言和文學科學院將今年的“約翰o海因裏希o沃斯獎”授予了“在翻譯領域做出傑出成就的”德國漢學家顧彬,似乎表明西方開始重視包括詩歌在內的漢語文學翻譯。顧彬還和中國詩人楊煉、王家新一起參加了5月舉辦的德國明斯特國際詩歌節。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中國詩人趙麗宏、王家新、毛秀璞、宋子江在多個國際場合獲獎;而中國的金藏羚羊國際詩歌獎、中坤國際詩歌獎,把獎項分別頒給了敘利亞、美國、波蘭詩人。

6月,當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聲譽最高的國際詩歌節--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首次以當代中文詩為詩歌節主題,並與中國網絡合作舉行國際同步詩歌活動。8月,第四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在青海舉行,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位詩人參加。9月,中秋國際原創詩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行,來自伊朗、美國、俄羅斯、韓國及包括臺灣、澳門、香港和大陸在內的中國30余位詩人同臺演繹原創詩歌。10月,第二屆墨西哥城國際詩歌節拉開帷幕,20多個國家的詩人參加。中國詩人蔡天新擔任揭幕嘉賓,並第一個朗誦了自己的作品。10月,中法詩人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舉行,中法詩人及首都詩歌愛好者近200人參加朗誦。11月,北島任籌委會主席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再度在香港拉開帷幕,13位國際詩人和5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的漢語詩人參會。與前兩屆不同的是,本屆活動在廣州、汕頭和深圳設立分會場,凸顯了“跨域邊界”的國際理念。在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8月和9月相繼舉辦了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詩歌朗誦交流會和比利時詩人傑曼o卓根布魯特詩歌朗誦酒會。

我們同時看到,有一些被冠以國際字樣的詩歌活動,內容卻名不副實,國際二字繼經濟領域之後,在詩歌領域也出現被濫用的苗頭。

微信詩刊橫空出世 手機讀詩來勢兇猛

微博詩歌以其受眾龐大、閱讀便捷的優勢成為新媒體詩歌的主要載體之一。2013年,微博這一近於壟斷的優勢被橫空出世的微信詩刊打破,在以手機為主要終端的移動讀詩領域,微信有後來居上之勢。

一般認為,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手機閱讀,將超越紙面閱讀、電腦閱讀成為閱讀的主要方式和消費方式。手機閱讀目前已經掌握年輕一代,因而必將掌握未來。手機詩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據不完全統計,以詩歌為內容的微信訂閱號目前已有兩百個左右,這個幾乎是一夜冒出的數字應該不少於目前全國還在正常出刊的紙質詩刊的數量,堪稱奇跡。其中,《為你讀詩》和《詩日歷》在不同的領域具有代表性。

相同之處是,《為你讀詩》和《詩日歷》都是每天發布的日刊。《為你讀詩》的突出特點是其多媒體性和跨界性,以詩朗誦為內容,把人聲、字幕、音樂結合起來,傳遞給受眾的是聽覺。跨界性在於參與者主要並非詩人,而以企業界和演藝界名人居多。

《詩日歷》作為一份以讀為主的傳統型詩刊(這也是微信詩刊的主體),其領先優勢在於原創性和現場性。它欄目豐富,設有讀詩、評詩、問詩、首頁四個內容版塊,其中最重要的讀詩、評詩欄目發布的作品。首頁的詩歌報道和文章有相當部分是“本網訊”和“本刊訊”的原創消息及專稿。在內容的時效性上,《詩日歷》被譽為中國詩歌的“第一現場”。12月,《詩日歷》啟動“走進校園”活動,在第一站壽縣一中,650位師生聆聽了“青春的詩意”的演講。

詩歌的短小精悍非常適合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碎片化的閱讀時間,微信詩刊借助手機閱讀,有望成為詩歌重回大眾視野的主要推手。

經濟實力掌握話語 詩歌活動喜憂參半

2013年,各地紛紛舉行各種詩歌活動,經濟實力掌握詩歌活動話語權的趨勢日益明顯。

首先,從地域上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舉辦的詩歌活動規模大,數量多,而有些內陸省份,全年基本看不到像樣的詩歌活動。其次,各種詩歌獎有比拼獎金的趨勢,一擲萬金不再鮮見。以民間詩歌獎為例,前幾年,獎金大多數千元,為降低金錢色彩,有的獎項有意把獎金定為9999元,以回避萬元關口。但近兩年,隨著曾為詩人的企業家回歸詩歌的增多,獎金也呈幾何級增長,短期內連續突破5萬、10萬、20萬、50萬等多個關口。獎金多、獎勵的詩人多,對相對窮困的詩歌來說有其積極意義。越來越多的詩人企業家對詩歌進行各種形式的反哺,客觀上推動了詩歌事業的發展。

在政府、企業、個人出資開展詩歌活動的同時,高等院校也參與到資助詩歌的行列。1月,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宣布從2013年起,五年投入1000萬元,參與主辦資深詩歌刊物《星星》,有意把《星星》打造成詩歌刊物的航空母艦。作為這一計劃的起步,《星星》本年度每月出刊三期,超過了中國作協主辦的《詩刊》的出版密度。

令人擔憂的是,在詩歌紅火的另一面,一些嚴肅的詩歌活動卻因為經費問題難以為繼。已成功舉辦十三屆的北京大學“未名詩歌節”,2013年就因為缺錢而停辦。這個每屆為期一個月的詩歌節是中國第一個詩歌節,每年3月26日舉辦,是為了紀念詩人海子。這個具有廣泛影響的詩歌節的停辦,對有著輝煌歷史的中國校園詩歌無疑是一個打擊。

樂趣園埋葬論壇 流派網重整旗鼓

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夕,位於上海的國內最大詩歌網站樂趣園被關閉,建於其上的千家詩歌論壇一夜之間灰飛煙滅,被稱為"中國網絡詩歌最黑暗的一天"。從此,詩歌論壇一蹶不振,詩人們把網絡視線紛紛轉向博客和剛剛興起的微博。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狀況在2013年有了根本性逆轉,以中國詩歌流派網論壇為代表的詩歌論壇再度崛起,重新成為詩人交流的主戰場。如果把博客、微博比作私人客廳,那麼論壇無疑是城市廣場,它海量的吞吐能力、強大的交互性,沒有限制(如字數)的自由發表,日益完善的手機版本,讓詩人可以隨時隨地聚在一起。12月,德國《南德意誌報》在關於中國網絡詩歌的整版報道中,認為這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整個歐洲都是無法想象的奇跡。5月,《人民日報》在《當詩歌遇上新媒體》一文中把目光投向詩歌論壇,認為"2011年,中國詩歌流派網上線",讓詩歌論壇從此再度活躍起來。

中國主流文壇2013年也罕見地給論壇為主體的網絡詩歌以高度評價,4月,中國現代文學館發布《2012年中國文學發展狀況》報告,指出網絡新媒體對漢語詩歌創作帶來新的空間。11月,由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機構主辦、眾多國內權威專家學者參加的"中國現代詩歌語言與形式學術研討會",肯定了網絡新媒體對現代詩歌的積極影響。

詩人楊煉認為,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詩人從曾經的舞臺中央被推向了邊緣,是網絡讓詩歌隱藏的力量重新現身。詩評家吳思敬認為,網絡使很多被埋沒的詩人在詩壇得到展現。詩歌翻譯家李笠認為,網絡給了詩歌助推的力量,網上發表詩歌、欣賞詩歌的人現在很多。詩人葉匡政認為,詩歌更適合網絡時代的寫作和閱讀。詩評家徐敬亞、詩人嚴力與多國詩人探討了把詩歌節延續到詩歌論壇長期舉辦的可能性,以彌補詩歌節在時間上只能淺嘗輒止的遺憾。

今年在大學校園風行的"三行情詩",其前身就是興起於詩歌論壇的三行以內的"微詩"。

2013 哀痛中的詩歌

2013年的詩歌,時時籠罩在一種哀痛之中。今年10月8日是顧城辭世20周年,北島主編的《今天》推出了“紀念刊”。鳳凰網文化頻道出品了有關顧城的首部紀錄片《流亡的故城--紀念顧城逝世二十周年》,這也讓對詩人的紀念開始從紙面走向熒屏。

2月14日,農歷正月初五,人們還沈浸在春節的喜慶之中,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雷抒雁淩晨病逝,距他接任會長不到10個月。這一天,是青年詩人小招兩年前的自殺日。11月12日淩晨,中國詩歌學會新任會長韓作榮病逝,距接任會長僅5個月。牛漢、鄭玲、冀汸這三位象征新詩歷史的老人也在9月、11月、12月相繼去世……從年頭到年尾,詩的哀痛幾乎籠罩了整個2013年。

11月,詩人梁小斌腦梗住院,因無醫保而在微博和網站引起廣泛關註,繼而引發紙媒介入,不少詩人和讀者慷慨解囊,幫助這位寫過《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的朦朧詩代表詩人。

梁小斌的遭遇一方面形象地註釋了詩人的弱勢,一方面也暴露了現行醫保體制的弊端。近年來,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已有詩人通過對弱勢群體中大病無錢醫治現象的詩寫,來呼籲國民同等醫療待遇。

詩歌需要表達對他人苦難的同情!詩人的這句話通過梁小斌事件,不僅印證了其良知的必要性,更印證了其時代的緊迫性。

韓慶成,筆名陽村,1985年起發表大量詩歌、散文、文學評論和報告文學。2011年與著名詩評家徐敬亞共同創辦中國詩歌流派網,2012年當選安徽省詩歌學會理事。著有詩集《城市和鄉村的邊緣》,報告文學集《桂冠與荊棘》等,主編有《華語詩歌年鑒》、《大潮新曲》等。(收藏自香港鳳凰網

Views: 1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