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萊斯利·阿黛爾·考夫曼(Leslie Adelson)—— 記憶與情動的交匯

關鍵詞:
記憶的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 in Memory)、「情感遺產」


現代懷舊消費不僅是影像、物品,還涉及情感體驗,如懷舊食品、懷舊音樂、復古服飾等。


懷舊帶來的感官觸發(smell, taste, sound)比視覺更強烈,能瞬間激發情感共鳴。


與擬象的關係:懷舊品牌(如可口可樂復古瓶、麥當勞90年代套餐)就是對過去情感記憶的模擬,讓消費者產生「我曾經擁有過這個」的情緒錯覺。


應用:TikTok 上流行的懷舊挑戰(如「千禧年回憶」系列)並非真正回到過去,而是通過影像和音樂模擬情感體驗,讓人誤以為自己在「再現」歷史。

迪士尼樂園的「復古街區」、咖啡館的懷舊裝潢,都是為了激活記憶情感,塑造消費情境。


4. 安·科賽洛(Anne Cosslett)——「數字懷舊與女性文化」關鍵詞:數字媒介懷舊(Digital Nostalgia)、女性化懷舊(Feminized Nostalgia) 現代懷舊趨勢在社媒(Instagram, Pinterest)上呈現出高度女性化特征,如手寫信、老式咖啡館、美式家庭主婦風。

許多社交媒體的「懷舊風」其實是被算法驅動的,一些流行趨勢(如Y2K風)其實是資本推動的視覺擬象。


與擬象的關係:現代社媒上的懷舊影像經過濾鏡、美化、重塑,是一個被構建的「懷舊理想國」,而非真實歷史。


應用:「復古少女」美學(如洛麗塔風格、古典攝影)在社媒上大熱,但它所展現的歷史感其實是重組後的視覺擬象。人們在社交平台上「懷舊」自己的童年,往往並不是基於真實經歷,而是基於曾經消費過的品牌、廣告、電視劇的記憶。


5. 阿爾揚·阿皮杜(Arjun Appadurai)——全球懷舊的商品化 關鍵詞:全球懷舊(Global Nostalgia)、商品民族主義(Commodity Nationalism)

現代消費主義讓懷舊成為一種「全球流通的文化資本」,通過商品化的方式販賣「記憶」。


懷舊不再是個體對過去的追憶,而是全球市場的消費策略,如復古潮流品牌、經典IP重啟(如星戰、哈利波特)等。


與擬象的關係:許多全球品牌制造的「懷舊文化」實際上是被資本和市場操控的,它並不是一種「原生記憶」,而是一個經過修辭和營銷的文化再現。


應用:Netflix 熱播的懷舊劇(如《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2016)《黑鏡:聖朱尼佩羅》 (Black Mirror:San Junipero,2016))就是一種對過去文化的商業重構,讓觀眾在「記憶投射」中找到消費理由。


許多國家(如中國的「國潮」、日本的昭和懷舊)正在用懷舊元素創造新的文化產品,以刺激民族認同和消費市場。

總結:懷舊消費的擬象與情動策略

懷舊消費是一種擬象的情感體驗,而非對過去的真實再現。現代社媒上的懷舊是被算法、市場、資本操控的「記憶商品」。「懷舊」之所以能引發情感共鳴,是因為它調動了記憶、感官和個人體驗,但這些體驗本身可能是被影像和消費符號操控的。現代懷舊文化 = 過去的商品化,是對歷史的擬象化重塑,而非單純的情感回溯。



問題延伸:如何利用懷舊擬象創造新的文化內容?


是否可以反轉懷舊,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正在消費「擬象」?

在短視頻、直播中,如何制造真實的情感懷舊體驗,而非單純複製過去?

未來的文化創意如何利用「反思性懷舊」,而非「修復性懷舊」?


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