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0)

這種存有論的辯證觀超越批判教育學的辯證觀,不將辯證化約為認識論的形式,而只是理性的理解工具;亦不將辯證視為只是受普同法則約制的方法論,而使辯證變成僵化的意識形態。存有論的辯證並非從方法論開始,它始於人類存在的事實,和影響這些事實的社會、歷史因素。

這種辯證觀不重視複雜的理論的術語,而用肉體特質的語言,用感動心和靈的語言,用有感情的、思想的和歷史感的語言,在現場中實踐,說出我們的鬥爭和努力,走出是甚麼(what is)的限制,邁向可以怎麼樣(what could be)的論述。存有論的辯證與歷史的時刻常在,與活生生的人對社會存有的鬥爭一起轉變,將辯證的認知視為參與生活的手段或一種生活方式。這時,教師不僅是A/r/t,亦成為辯證者,成為實踐的哲學家。


正如 Guyas(2008)所說,「理論、實際、哲學和生活結合成新的意識」(p. 26),超越了主觀和客觀的二分,將辯證的關係具體化。這時,理論和實際產生多元的辯證,如 Deleuze 說:「實際是從一個理論到另一個理論的接力,而理論是從一個實際到另一個實際的接力,如果沒有遭遇到障礙,理論不可能發展,而突破這個障礙需要實際」(引自 Roy, 2003, p. 107)。這亦是 Pinar & Grumet(1988)所說的,創造並維持理論和實際間的矛盾,使「理論和實際相互遊戲」(p. 99)。理論要超越實際的事物,以培養智慧;實際本身亦是一種知識,雖不完全卻是必需的。課程理論家要成為有動力的批判者,重新恢復冥想的時刻,干擾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理解,有意識地質疑實際,質疑實際的活動所忽視的問題,干擾可預測的,尋求其他可能性。但理論亦不能有學術的優越性,疏離於實際,淪為傲慢的真理。

所以教師要鼓勵意識形態和方法論的多元和繁衍,而非追求統一和順從,不能封閉新的探究方式,不能坐在安樂椅上等着理論工作者來驗證自己的實際,必須依據存有論的辯證觀,讓理論成為好的故事,讓方法和藝術邂逅(Leavy, 2009),則理性的、解釋的思考和詩性的、表意的思考成親,他們生的孩子是一對雙胞胎:「故事(實際)衍生的理論,和理論衍生的故事(實際)」(Reason & Hawkins, 1988, p. 101)。

W. Doll(2005)所強調,要將三個 S 統整起來,即結合故事的(storied)權力、靈性的(spiritful)神聖力和精神的(spiritual)創生力,形成新的方法,以發展創意、想像力和直覺,呈現在人的經驗上,以改進實際,這是教師課程理論化的最高極致。(教育学报,2012 年,第 40 卷第 1–2 期,页 15–30 © 香港中文大学,2012 作者单位:台湾首府大学教育研究所)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