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8)

柏格森的所謂單一歷史,我們可從德勒茲的解讀中得知,指的是其以綿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孙宙記憶(cosmic Memory)(Bergsonism 111);及生命的分化運動 (movement of differentiation)(Bergsonism 91-113)10,性質完全不同於拉圖爾所批判的遵循單一邏輯的靜態系統。

後文會詳細討論為何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會主張一種單一歷史,此處可以先說明的是,從西方哲學史的脈絡來看,馬考利所引述的這篇感觸之言並不令人意外,同時也標示了一種另類生態觀的可能發生點。


如前所述,馬考利認為,西方哲學始於對自然的思考,直到對心智的興趣後來居上,啟蒙精神的發韌則更將科學理性推上高峰。

根據張典魁的觀察,十九世紀下半葉興起的生命哲學,是對這種獨尊科學理性的風潮的一種反思(161-3),而柏格森正是這種新思潮的代表人物。

柯翰(Richard A. Cohen)也指出,我們無法從西方主流哲學史的傳統入手,去了解柏格森的貢獻,因為相對於此傳統的神學式或本體論式的論調,後者提出的是一種生態學式的視野 (ecological visions)

他認為主流哲學分開來討論的身體/物質,與心智/精神其實都創生自
同一整體,亦即綿延/生命衝力(25)。而必須注意的是,柯翰特別指出, 柏格森的生命整體觀不僅不同於黑格爾“正反合”的辯證法11,也必須與亞里斯多德對自然活物的談法有所區隔。12


換句話說,柏格森的哲學截然不同於區隔自然和心智的哲學傳統,如果後者以自然為出發點,前者則是以生命為出發點;而如果自然這個概念對於新生態論述的形成並無助益,一種生態學式的生命概念應可避免,由自然觀念出發所將導致的缺失,因而是值得一想的新論述角度。

須說明的是,雖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繪製了,極具論述潛力的生命概念的輪廓,但明確地將其綿延的概念從心理範疇帶到本體論範疇的則是德勒茲,而這種轉變,或說這個德勒茲與柏格森共同孕育的哲學怪胎,更能充分展演柏格森所提出的概念的威力,將視野從「『我』與存在的關係」擴及到所有事物於宇宙此一「巨大記憶」中共存的關係 (Bergsonism 77)13


如果生態觀涉及的基本上是生物間與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則德勒茲-柏格森式超越「我」,去觀照生物及事物如何在宇宙中共存的生命哲學,正可以作為形塑另類生態觀的起點,對於前述論述路線所留下的種種疑問,例如如何在工具理性與反工具理性之外開闢新路徑。

個體究竟如何與其他個體相異然又彼此連續, 及如何超越人類本位並確保整體網絡的開放性等等,都能有其解答。

然而,筆者亦充分認知以生命概念修正奠基於自然觀念/素樸自然的生態觀的做法實需更全面且更深入的研討及演練,所涉議題之廣並非本文篇幅所能窮盡;本文權宜的做法是藉由閱讀薛慶描述來自海洋的生態災難的《群》一書,展演德勒茲-柏格森式的生命概念所能帶出的生態想像,作為以生命概念重塑新世紀生態觀的初探。

 

10 孙宙記憶尤其是德勒茲-照他自己的說法-迫使柏格森產下的畸形兒(“Letter to a Harsh Critic” 6)。

11 柯翰認為,黑格爾「否定的否定」(negation of negation)的方法論,最多只能重建生命衝力的運動(movement),而非運動本身(26)。

12 亞里斯多德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朝向某種目的(telos)的,柏格森的生命衝力則無此定向(26)。

13 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中所一再強調的所謂本體論意義(詳見下文關於綿延之本體論意義的探討),乃是指對綿延與虛擬共存的討論,如何有助於對存有或現實樣態的思考。

Views: 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