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文學理論範式:現代和後現代的轉換(8)(完结)

第九,從文學史的經典闡釋來看,有一個從審美理想主義,向政治實用主義的發展。

 

文學史研究在20世紀也經歷了大轉型,一個極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歷史上形成的文學經典。由於對經典的看法衝突抵牾,形成了兩種針鋒相對的經典觀,或者更準確地說,形成了經典維護派和顛覆派兩大陣營,其爭論、批判和對抗遂演變成為一場狼煙四起的“文化戰爭”。經典維護派恪守文學經典的普適價值和審美趣味,強調經典的既是歷史的時間選擇,也是文學披沙揀金的積澱產物。

因此,經典是無可比擬的,是一個文化中最為寶貴的東西。較之於維護派,顛覆派完全采用了一種解構性的思路來解釋經典的形成。他們認為所謂經典,說穿了不過是佔據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功能而已,即是說,經典的形成完全是某種人為的選擇過程,其選擇的標準表面上看,是文學的普適價值和審美特質,但暗含的標準乃是“垂死的歐洲白人男性作家”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價值。

故此,對文學經典的反思、批判和顛覆,最終將經典形成還原,為某種刻意的人為性和特定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進而為那些在社會文化中處於邊緣的、被壓迫的和非主流的社會群體建構自己的經典,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合法化論證和實踐策略。經典的經典性從合法到不合法,從自然形成到人為的意識形態選擇,這一深刻的轉型為不同社會群體建構自己的經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超越現代與後現代的分野

 


以上九個問題彰顯了20世紀文學理論如何從現代範式轉向後現代範式。今天,我們反思文學理論現代與後現代的紛爭,考量兩種範式的嬗變,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超越兩者的對立而達致新的理論建構。

 

首先,比較起來,現代範式更是一個“立”的過程,它為文學理論奠定了諸多基本觀念和價值規範;而後現代範式更具“破”的衝動,恰如解構(deconstruction)這個概念,所具有的“破壞”或“瓦解”意味那樣。

如果說現代範式有點專斷和霸道,它忽略了許多差異性文學及其地方性價值的話,那麽,後現代在質疑和顛覆現代範式時往往只破不立,雖然帶來了新的理解和解釋,但從根本上看有隱含了落入相對主義,和差異性小敘事窠臼而難以自拔的危險。因此,尋找新的基點來反思現代/後現代的局限,就成了今天理論發展的關鍵所在。

 

其次,在注意到現代/後現代的二元紛爭的同時,不能簡單化地理解這一範式的衝突。人文知識演變絕不是簡單的線性取代關係,而是更為複雜的隱性疊加和交錯關係。所以後現代範式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現代範式銷聲匿跡。

毋寧說,後現代範式的出現一方面導致了現代範式的激烈辯爭,另一方面又導致了對現代範式的反思和修正。我們對兩種範式的分析,乃是一種韋伯“理想型”的抽象概括,還需要注意其間存在著許多相互交錯糾結的中間理論形態及其範式。也許這些中間形態對於如何消弭現代/後現代的範式對立最具啟發性。

 


最後,如何在後現代之後重建文學理論,是一個相當迫切的問題。雖有人主張後現代已經“終結”,但是嚴肅地看,後現代範式對現代範式的批判、顛覆和解構,並不是一個毫無意義的事情;另一方面,現代範式也沒有因為後現代的激烈顛覆而銷聲匿跡。

對於文學理論的建設來說,重要的不是去評判某種範式的優劣高下,而是通過理論範式從現代到後現代的轉變,通過兩種範式的參照性分析,找出文學理論未來發展的路向。“後理論”采取了一種更冷靜和更開放的思路,更加寬容和多元地對待兩種範式曾經有過的激烈較量。

 

這就促使我們思考一個比現代和後現代爭論更為迫切的問題:如何超越現代與後現代的對峙?如何為文學理論的這種超越,找尋到一條或多條發展路徑?顯然,這些問題的解決要比分析現代和後現代範式轉型的更為棘手,也更為複雜。(完)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