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體驗的親歷、本真和自明:生命詩學 8

這已經不是詩人一己生命感官,一絲生命體悟的把握,也不是精神碎片純粹的展示和個體意識流動的"閃回",而是在尖銳,硬度,疼痛的基座上,重新粘合靈魂的問題了,即在生命的天平上,加重人格,良知的砝碼。這種加重,並不是在排斥去除生命詩學的原汁原味,改變它的原質,恰恰相反,是加強整體性深化。畢竟生命詩學的最終完成,乃是生命感官與人格的統合,乃是生命感性與良知的統合。

誠然,生命詩學的出發,是從本能,原始,衝動,力比多原點開始,但絕不是原地兜圈,而要做發散式輻射,通過體驗的中介,瞬間地親歷生命的本真,並企及自明。它的初級階段,掙脫種種外在束縛,表現了各種生命本相的本然活動,覆蓋了生命所有正、負值及中性層面。到了高一級階段,我們則有理由要求在生命本然活躍中,加大生命中的人格力度,亦即抵達非個人化的存在深度,這樣生命就脫棄了瑣屑、卑微,而顯得"大氣"。

近年來,梁曉明在生命人格的建構中,推出《開篇》組詩,影響相當不錯,他把生命與崇高與良心,與傷口融化一體,追求生命的大度和超邁,在《進入》中早已有所表示:

我沉思的手
在不可升級的高地上停留
在閉門不出的庭院中開放
或者布種
好像是最好的夢境為眼睛打開
為地堡打開
為最遲的旅行者卸下了負擔
我與風一起深藏
與歌一起高唱
在棉花地裡
我深入過季節
旺盛的季節
為荷葉而鼓掌
為豐收而站立而暢飲黃酒

最烈的黃酒也是我最不可忘懷的回想
我一點點記敘
我一點點遺忘
我一點點走入我生命的中途

尋找。進入。融會。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當下共同承擔造物的重量,以血液,以骨楠,以情懷,在逝去的時間裡保留生命的感恩,在未來的憧憬裡堅守生命的清醒。杜絕了前一階段生命負面的沉迷放逐,也剎住了自虐自戕的余風余緒。

這樣的生命人格感悟再次提示我們:詩歌是詩人生命熔爐的瞬間顯形,並達到人類整體生存的高度。我們首先需要打扮自己,以生命本體內部的體驗和感悟來把握生存。最終就會出現一個被理解的"現實"。真正的詩歌永遠居住在詩人全部的生命之內。當詩人以嚴肅得幾乎淌血的眼睛盯著自身生命和語言深處的時候,他同時成為人類共同命運的擔負者。⒀

生命的擔戴與命運關懷意味著生命盡管純粹?其血緣依舊維系在當下最深刻的矛盾根部。生命無可推卸沉重與痛苦,迫使詩人在當下狀態的行進中,不時展開勇敢者飛翔的翅翼,那種生命大人格的舞蹈與曠邁,以良知鑄就現實與超越的雙重品格:

燈盞,思想。噬心的隱喻。
在變血為墨跡的陣痛中
生命鋪展得澄澈而寬和……
最高形式的虛構中,魂靈!
你隨著這時代的良心掀動
繼承犧牲者的事業
保持"相信未來"的心情
站在陡來的雪暴中,請讓我的靈魂
鎮定!讓我寫出
萬頃悲風中憂然對抗的詩章
從絕壁到母語,讓我拒絕踏空
而我也永遠不會與你和解,生存的鐵砧!
直到狂風吹空爐火
直到鐵鎚折斷了臂彎
在寒冽中我剩下的肩膀依然會撲騰
讓青春的心,朝著詩歌,詩歌的方向飛翔!

——陳超《飛翔》

生命詩學,只有當它不單單從沖動、本能、原欲出發,出入於焦灼、死亡、命運、性的高峰體驗,不單單游走於潛意識,感覺的私人片斷自傳,而是多一些加入生命的人格、良知、心地、品質和當下的人文關懷,以及蟄伏於生命中未被驚醒的神性,並且提升為某種生命典范的舞蹈和沉甸甸的重量,即與人類命運的共同擔戴,那麼,它就不再是紙上輕飄飄的語碼,字面上空洞無力的回聲,而成為我們肉體與靈魂中的燈盞。它深深地明亮於心頭間,又遠遠地高懸跋涉的途中,人類再一次擁有精神的自明,並且以這種自明的勇氣和信心,陪伴著走完自身的精神歷程。
 

注釋

 ⒀ 參見陳超《生命詩學論稿》第23-28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原載《詩探索》95.4期,入選《中國最新先鋒詩論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版)

延續閱讀:

奇思妙想視界·狄爾泰《體驗與詩》體驗的個體性(內在性)

伽達默爾:「體驗」一詞的歷史

論狄爾泰的「體驗」概念與間在解釋學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