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 郭翠翠·共通感:認知、實踐與審美 7

康德爲什麽要設定共通感,在 178712 月底給賴因霍爾特的一封信中,他給予了說明。康德說:“我現正忙于鑒賞力的批判,在這里將發現另一種以前沒有發現的先天原則。心靈具有三種能力:認識能力、感覺快樂和不快的能力和欲望能力。我在對純粹的(理論的)理性批判里發現了第一種能力的先天原則,在對實踐的理性的批判里發現了第三種能力的先天原則。我現在試圖發現第二種能力的先天原則。”[23]

正是爲了追求第二種能力的先天原則,康德闡釋了審美判斷,他說:“當我們在面對同一個對象時,可以有兩種把握方式:一種是對其進行概念判斷,另一種是對其進行審美判斷。這就意味著,我們既可以判斷一個對象是什麽,也可以判斷它是美還是醜。前者屬于理論知識的領域,後者屬于審美判斷力的領域。當我們對事物進行規定的時候,産生的是知識,知識的精確性是不允許自由存在的。而當我們對事物進行審美判斷時,産生的是一種審美的情感,這種共通感是自由得來的,並不是強制賦予的。”[24]知識和審美代表著自然與自由,自然屬于理論理性,關注于認知領域;自由屬于實踐理性,關注于人文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康德關于審美判斷的理論中,實際上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之區分的影子。

參考文獻


[1] 周黃正蜜. 康德共通感理論研究[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8.

[2] Nehring, R. (2010) Kritik des Common Sense: Gesunder Menschenverstand, reflektierender Urteilskraft und Gemein[1]sinn-der Sensus communis bei Kant. Duncker Humblot, Berlin, 53-63. https://doi.org/10.3790/978-3-428-53161-5

[3] 黃小洲. “Sensus Communis”: 伽達默爾對常識哲學的重塑[J]. 學術月刊, 2017(12): 69.

[4]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哲學诠釋學的基本特征 I [M]. 洪漢鼎,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

[5] 朱光亞. 教化之普遍必然性意義及其轉向: 康德、黑格爾、伽達默爾和羅蒂[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20(11):

69-75.

[6]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論靈魂及其他[M]. 吳壽彭,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142.

[7] 葉雲. 倫理德性、明智與共通感——論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中的共通感意蘊[J]. 道德與文明, 2017(6): 155-160.

[8] 趙敦華. 西方哲學簡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39.

[9] 朱光亞. 幻體之幻與真: 關于身心關係的思想實驗[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 37(4): 146.

[10] (蘇格蘭)托馬斯·里德. 按常識原理探究人類心靈[M]. 李滌非, 譯.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9: 2-4.

[11] (蘇格蘭)托馬斯·里德. 論人的理智能力[M]. 李滌非, 譯.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 305.

[12] (德)康德.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 4.

[13] (德)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M]. 李秋零, 譯注.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552.

[14] Kant, I. (1900) Logik. Ein Handbuch zu Vorlesungen, Hg. Von Gottlieb Benjamin Jäsche (1800). AA9:27. Kant’s ge[1]sammelte Schriften. Königlich 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Hrsg.). Reimer, später: de Gruyter. Berlin

und New York.

[15]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哲學诠釋學的基本特征 II [M]. 洪漢鼎,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 661.

[16] Miller, C. (1993) Imagination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Giambattista Vico, St. Martin Press, New York, 141.

https://doi.org/10.1007/978-1-349-22933-8_6

[17] Leon, P. (2002) The First New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8.

[18] 何衛平. 伽達默爾的“Sense Communis”刍論[J].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1): 30.

[19] (意)維柯. 新科學[M]. 費超, 譯. 北京: 京華出版社, 2000: 83.

[20] Kant, I. (2006)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Hg. v. Heiner F. Klemme. Meiner, Hamburg, AA5.

[21] (德)康德. 判斷力批判(上) [M]. 宗白華,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22] 張再林. 康德的“審美共通感”、中國古代的“感應”與政治的美學化[J]. 學術研究, 2019(10): 15.

[23] (德)康德.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M]. 苗力田,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3: 195-196.

[24] 車轅. 理性的情感——論共通感在康德哲學中的證明和作用[J]. 北京社會科學, 2017(8): 80




(原題:朱光亞 郭翠翠:認知、實踐與審美:普遍必然性意義上共通感的三重意蘊;作者單位:朱光亞:陽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上海;文章引用: 朱光亞, 郭翠翠. 認知、實踐與審美: 普遍必然性意義上共通感的三重意蘊[J]. 哲學進展, 2020, 9(4):144-152. DOI: 10.12677/acpp.2020.94023)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