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河流與文明

西區老臺北

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河流”與“文明”的關系便開始密不可分。在人類居住的城市中,最早的發展,一定與河流有關。
如果你居住在臺北市,不難發現最老的臺北,就是從淡水河發展的。當城市漸漸向工商發展,河流就常常被遺忘在角落。所以,現在的臺北市,重要的商業區似乎都與河流沒有關系了。
追溯臺北城的歷史,會發現淡水河是孕育臺北的臍帶。城市是個孩子,如果沒有河流這個母親餵養哺育,城市是無法發展起來的。
臺北這座城市的臍帶就是“淡水河”。
進一步探討這條河流的地理脈絡,淡水河最上遊是新店溪,新店溪從南邊慢慢地轉移進入到臺北盆地。這條河流經許多地方,例如商業發展歷史悠久的“萬華”,有龍山寺、夜市、商店街等,因為這裏曾是臺北因河流發展時刻最繁華的市鎮。
這個市鎮是個“河港”,萬華最早期的名稱叫“艋舺”。“艋舺”這個語詞的發音,源自於臺灣平埔族的語言,並不是漢語的語系。平埔族語言之所以稱作“艋舺”,是因為早期的少數民族平埔族,有一種獨木舟叫做“艋舺”,必須靠它作為商業交易的交通工具,而這個船聚集最多的地區就形成一個港口,就稱為“艋舺”。
淡水河由南往北流出去,這條河流的出海口也就是今日所謂的淡水。
十九世紀後期淡水河的老照片,河面上有各式各樣的船只往來於這條河流,貨物從淡水河口運送進來:可能是中國大陸沿海的瓷器、食品、農作物,或從遙遠的南亞運送來的香料。
然後,船只可以一直往上遊走,停留在艋舺,許多船只在這裏大量的下貨,並且直接批發到各家商店,因此這裏是買東西最便宜的地方。於是艋舺就變成當時最繁榮的商業區域,當時的人要購物都會到艋舺來。
不幸的是,這條河越來越低淺,船只開始進不來了,只能停留在淡水河的最下遊,然後換小船將貨物接駁到艋舺。更久之後,艋舺逐漸沒落。沒落的原因,是因為有新的河港代替了它,這個新港所在的城市就是大稻埕。
日據時代,大稻埕這座城市已成為臺北最繁榮的區域。如果大家到迪化街走一走,會發現所有臺灣的南北貨物都集中在這裏。因為當時的船只能停在這個地方。
如果我們仔細去探究觀察古老迪化街的商店建築,非常有趣的是,它有一面是街道,就像現在我們買東西商店的門市,但建築後面是靠淡水河邊下貨的地方,也就是現在淡水河第幾號水門的區域。
很可惜那地方已經都改建成很高的堤防,很難感受當年的迪化街是依附在河流旁邊發展的。由於這裏是陸地貨物與水上貨物交流的地方,也因此慢慢繁榮起來。在我的童年記憶裏,迪化街已是買賣衣物、布料、鞋子、金飾、珠寶的地方,它取代萬華成了新興的繁榮區域。
迪化街也是臺北最早出現西餐廳的地方。這間餐廳就是至今仍在的“波麗露”,而這個名字是以西班牙的一種舞曲——Bolero命名的。
現在大家只知道臺北市最繁華的東區,卻忘了因河流而發展的西區,才是真正繁華過的老臺北。

巴黎的零坐標

在我心裏,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希望生活在這繁華城市的居民,能夠重新親近撫育這座城市的河流。
有些城市覺得河流就是城市的母親,所以他們懂得感恩,於是把河流治理得很好,讓城市的民眾感受這條河帶來的富裕與繁榮,以及美好的歷史記憶。
法國的巴黎,有一條非常著名的“塞納河”。這條河就是撫育巴黎的母親,巴黎最早就是這條河裏的一個沙洲。
沙洲正是被河流包圍的土地。
古代法國常發生戰爭,所以住在這樣的沙洲上是很安全的。居住在河面上,河流本身變成護城河,人們就在沙洲的四邊築起城墻,所以這地方法文稱為Cit,與英文的City意思相同,也就是“城市”。
這座河流上的孤島,是巴黎最早發展的地方,也就是巴黎的零坐標。我們會看到巴黎聖母院有個廣場,廣場上的銅牌雕刻了一個“零”,意思是巴黎從這地方開始,也從這裏測量巴黎城市的距離。
每當我站在廣場前,都會非常感慨,因為它告訴了世人巴黎是多麼了不起的城市。巴黎現在有一千多萬的人口,但他們不會忘記自己歷史的源頭,是來自一條河流。
歐洲人很清楚河流與城市的關系,例如塞納河孕育了巴黎,泰晤士河孕育了倫敦,臺伯河孕育了羅馬。
而我們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也有河流來孕育。比如提到高雄會想到愛河,提到臺北會想到淡水河;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河流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但我們卻沒有好好維護我們的河流文化。
之前提及,早期臺北借著淡水河不斷將貨物運進來,形成了河港城市。艋舺首先繁華,所以那裏有了龍山寺和古老的商店建築。淡水河淤淺以後,人們開始轉移到下遊,也就是現今延平北路、迪化街一帶的大稻埕。
在日據時代,大稻埕已是非常繁榮的河港城,當時不只有貨物可以運送進來,而且日本人在這裏修築了一條鐵路,這地方就稱為“雙連”。因為它是用來連接水路與陸路的地方。
然而,大稻埕繼續淤淺,城市又開始繼續往下遊發展,也就是現今保安宮所在的大龍峒地區。
大龍峒也是平埔族的地名,這裏發展出同安人四十四坎的商業建築,也是順沿著淡水河流域的發展。四十四坎店是十九世紀臺北士紳在保安宮西側興建的店鋪,每排二十二幢,共四十四幢,所以稱為“ 四十四坎”。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淡水河沿岸城市,從萬華開始,漸漸往大稻埕、大龍峒等下遊地區發展。最後這條河流淤積了,不能再扮演提供商業貿易與交通之用的角色,這條河流漸漸死掉了。
於是,城市廢棄的汙水倒入這條河流,並築起高高的堤防來圍堵。我們徹底忘掉了這位曾餵養這座城市的母親。
對母親如此薄情的城市,遲早會發生問題。

Croissan——肥沃月彎

不只是商業的運輸,還有灌溉。早期的農業社會,肥沃的土壤一定在河流的兩岸。人類生活,都必須與飲水發生密切關連。
我們不只反省城市與河流,還要反省河流與文明的關系。
從歷史的觀點來探究。一萬多年前,亞洲的西部最早的古文明,主要是因“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這兩條河流發展出來的。這兩條河流之間形成如月亮般彎彎的腹地。
當時法國人開發這古文明遺址的時候,給了這塊腹地非常優美的法文名字,稱之為“Croissan”(中譯為可頌),也就是法國人平常吃的牛角面包。中文便翻譯為“肥沃月彎”,這個遺址所在的地點,我們稱為“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它是人類最早由河流所構成的古文明遺址。
公元二年,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古物,開始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覽。這些文物是法國羅浮宮收藏的,並且相繼在日本、中國臺灣,巡回展出。
兩河流域,很明顯地是由定居在兩河流域的中央處開始發展的,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水源可以用來灌溉,也不必畏懼饑渴與幹旱,這是典型的人類依賴河流發展的社會形式。
兩河流域帶給人類長久的安定生活,之後發展出繁榮的“巴比倫文化”。從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巴比倫文明到波斯文明,都與這兩條河流有關。當初最肥美的地方,是現今伊拉克一帶。但由於歷經戰爭,這塊肥沃月彎變成了貧窮的地區。
但是,就考古遺址的觀點來說,兩河流域遺址的發現,讓考古研究有非常大的進展。原因是在這裏出土了很多當時所使用的器物,尤其是“陶罐”。兩河流域的制陶技術,已經有了驚人的文明形式。

Views: 7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