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風景的凝視與身體的臉化:德勒茲論喬托〉(7)

在帕里斯看來,觀看與凝視便是這樣一種首當其沖的手段,是權力征服、支配及認識世界的最初模式,在繪畫中,尤其在喬托的作品里,來自畫面人物與觀者的多重目光,來自主客體之間支配性的凝視,見證了權力的在場,如保羅·克利(Paul Klee)所說:「藝術並非表達可見之物,而是使之可見。」毋庸說,凝視是一種權力,它通過目光而被看見,正是在這樣一個被權力所描摹的世界中,身體被臉化,臉被「風景化」,兩者共同組成了由臉性抽象機器所發動的臉-風景「孔洞表面」。

帕里斯有關「凝視」的探討聚焦於繪畫,而德勒茲同時代的理論家,從薩特到福柯,從《存在與虛無》到「全景敞視監獄」,實際都對權力與凝視的關係展開過探討,而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論述休謨所使用的「contemplate」一詞,有學者也將之譯為「凝視」,這種含有沈思與靜觀之意的「凝視」雖不直接涉及視覺,卻可與德勒茲的「感覺」概念相勾連:在休謨看來,或者在德勒茲那里,生命有兩種綜合:「被動綜合」(passive syntheses)與「主動綜合」(active syntheses),其中,「被動綜合」是「我們察覺自我存在的最初知覺力」,是我們與外部世界遭遇的瞬間,身體與世界之力交匯時所綻放的閃光與對望,也是每一個有機體「其所保存的、收縮的與期待的之總和」。在這一最初的感知基礎上,這一將過去保存於此刻的節點,更為高階的記憶、直覺、學習等「主動綜合」繼而產生,而「凝視」或「沈思」便是「被動綜合」的重要一種,當任何有機體與世界相遇時,它都會將重復經驗到的事物收縮(contract)為一種感知,並將其保存於「靈魂」(soul),有機體因而形成「習慣」(habit),形成即將到來的積極行動的觸發基礎,於是在此意義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習慣」,而「自然界全都是凝視」。

如果按此理解,那麽感覺基本上便是有機體對於沖動與行為的保持或保存,它在凝視的靈魂里收縮,這一收縮不是通過積極的動作,而是「一項純粹的激情,把前者保存在後者的凝視。」這樣看來,休謨那里的習慣、有機體感知的「被動綜合」,便成為了德勒茲「感覺」在生命的萌發契機,是「感覺」誕生的起始階段,及其向實際行動轉化的臨界點。「保存式的把過去濃縮(收縮)為現在,此濃縮是感覺。」因此,在《什麽是哲學?》中,德勒茲(與加塔利)進一步闡明「感覺是純粹的凝視,因為是透過凝視而得以濃縮(收縮),凝視自我到凝視構成自我的元素的程度。凝視就是創造感覺,這是消極(被動)創造的神秘處。」

我們如何理解德勒茲「凝視」與「感覺」的理論面向,如何將二者與前文的喬托及德勒茲的藝術理論對接?這便涉及德勒茲與加塔利在《什麽是哲學?》中對於「藝術」的定義。在這部晚期著作中,德勒茲與加塔利不僅明晰了其哲學生涯中數個重要的概念,更圍繞「哲學」、「藝術」、「科學」及三者的區別與聯系,詳述了他們的思考與見解。

在德勒茲那里,藝術是什麽?簡言之,即是「一種感覺的聚合體」(a bloc of sensations)。藝術的運作平面即是感覺的領域,藝術的功能即是感覺的傳達,正如培根的繪畫方式即是「感覺的邏輯」。而「感覺」又是什麽?德勒茲進一步明確,感覺即「感知」與「感受」的組合(a compound of percepts and affects)。這其中,「感知」有別於「知覺」,因其不涉及「主體」,脫離了「人」的在場,不依賴於作為知覺主體的人與客體世界之間建立聯系;而「感受」同樣不是「情緒」或「情感」,它同樣是去主體的,是「非人的」,它從多愁善感的人身上逃逸,它脫離了有機體的系統性掌控,而具有了自身的物質性與力量感,成為了「情動力」,發出了尼采式的酒神的呼號。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