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風景的凝視與身體的臉化:德勒茲論喬托〉(6)

在《千高原》中,在論述喬托的作品時,德勒茲多次引用帕里斯的著作《空間與凝視》。在德勒茲看來,帕里斯的著作展示了臉性機器在繪畫中的運作,而這一運作主要與目光的凝視相關。

在《空間與凝視》中,帕里斯列舉了西方繪畫、尤其是人物肖像正面與側面的多種目光交錯,恰好對應了德勒茲對於表意與後-表意兩種面孔的描摹;而就喬托而言,帕里斯也同樣舉到另一幅藝術家在聖方濟各教堂的壁畫《聖方濟各將鬥篷贈予貧窮的騎士》:在畫面中,再次契合德勒茲論述的是,我們看到兩個人物的側臉,尚未封聖的方濟各正將他的斗篷贈予面前一位尊貴卻貧窮的騎士,自方濟各雙眼投射的凝視目光,擊中了騎士的側臉,使其身體呈現出了鞠躬的弓形彎曲,一如畫面角落方濟各那匹溫順馴服的馬。

而在壁畫的背景,喬托也以尚顯稚拙但已屬偉大的創新,營造出透視的空間關係,我們看到,方濟各身後是岩石之上的城鎮,而騎士一側,則樹立著高聳的教堂,這顯然呼應了前景的人物身份,即:一如騎士蒙受方濟各神聖的目光,人間的城市也沐浴在教堂的祝福之下。「在地上結合聖者與凡人的無言對話,在天上則結合了教堂與城市。」也就是說,正如方濟各攜帶權力的目光使騎士的身體順從彎曲,正如基督發自天國的光線在方濟各身上烙下聖痕,在畫面的背景,也存在一種目光,也浮現出一張面孔,彌漫在整個畫面空間的權力結構,將風景也一並臉化(也將臉風景化)了。

換句話說,這幅畫作的前景是人物的四目相對,而在畫面深處,則是「風景在看」。而喬托精妙的設計還在於,他將教堂與城市的位置,交錯對應了前景人物的關係,而從畫幅兩側向中心傾斜的山巒輪廓線,也將觀看的焦點匯聚在了中心人物——方濟各頭頂的光環,匯聚在他那張投射出寬仁與堅毅目光的臉。也就是說,如帕里斯所見,喬托在此著意加入了觀眾的目光,加入了交錯的目光在神聖與世俗面孔之間的折返,以此更加點明了作品的主題,點亮了畫面中彼此交匯的凝視:「這些相互錯過的目光需要第三者的凝視使其完整。」

有關風景的臉化討論,還可引用W.J.T.米歇爾的觀點,在《風景與權力》的開篇,米歇爾指出這一系列圍繞「空間、地方及風景」的研討會論文,目的便是要把「風景」從名詞變為動詞,展現自然景觀被實踐性與社會化的過程。在書中,米歇爾同樣提到一種有關風景的日常用語,如當我們面朝大海或瞻仰高山,往往會脫口而出:「看那片景色!」而非「看那座山」或「看那片海」,也就是說,我們往往傾向於將自然的客體結構化、「格式塔」化,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文化與主體身份得以形成,「風景」也得以誕生。

這里我們看到,如德勒茲與帕里斯在繪畫中所見,喬托筆下的風景不僅是一種寫實的再現性描摹,更是一種結構化與統攝性的處理,是一種對自然客體的解鎖與神聖意義的再轄域,而其依據來自符號學語義的秩序及權力關係的要求,也即「風景不僅僅表示或者象征權力關係;它是文化權力的工具,也許甚至是權力的手段,不受人的意願所支配。」而另一方面,在這里,風景與面孔也再度建立連接,正如米歇爾的日常案例,正如德勒茲將白墻與黑洞匯聚成一張臉,我們確實時時刻刻經歷著對於外部世界面孔化的歸納或錯認:社交媒體中類似「無處不在的臉」的主題,經常推送將風景、房屋或電源插頭看成人臉的搞笑圖片,這,恰是權力手段在意識形態層面的運作結果。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