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以超文本(超媒體) 問題 為例。從口耳相傳的口頭媒介、書寫媒介、印刷媒介到當代電子傳媒,媒介的更替促使文本閱讀從傳統的文字時代走向以視覺為核心的圖像時代,超文本與超媒體擺上閱讀的議程。超文本是由納爾遜( The ador H. Nelson)在20世紀60年代創造的術語,指文本之間的相互鏈接;超媒體(hypermedia)也是由他創造,是超文本的拓展性術語,指鏈接不限於傳統的文字文本,還包括圖表、影像、聲音等。這兩個術語都指向全新的信息技術——電子傳媒所創造的多媒體文本形式。根據納爾遜的說法:超文本是一種“無序寫作的文本,它橫生枝節,讓讀者可以選擇,最好是在互動的屏幕上閱讀”(22)。當代許多文藝美學理論家都曾經從不同角度思考與論述過超文本與超媒體問題。例如巴爾特和福柯關於文本的描述和思考都與超文本、超媒介有程度不同的暗合。巴爾特在其名著《S/Z》中曾描繪了一種理想的文本性,類似今天電子傳媒的超文本概念——文本可以由大量的詞語或圖像構成,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鏈條或蹤跡進行鏈接,呈現出開放的、未完成的文本性,可用鏈接、節點、網絡和路徑等術語加以描繪。巴爾特說:“在這種理想的文本中,網絡是多元而互動的,誰也無法淩駕於他人之上;這種文本是能指的星系,沒有所指的結構;它沒有開端,它是可逆的;我們通過多個入口進入它,沒有哪一個入口可以欽定為主要入口;它動態地進行編碼,延展無限,窮目難盡。這些編碼都是不確定的……基於語言的無限性之上。”(23)福柯在《知識考古學》中也曾從網絡與鏈接的維度來思考文本問題:“一部司湯達的小說或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的各自差異不同於《人間喜劇》的諸篇的各自不同,而《人間喜劇》中各不相同的諸篇又相異於《奧德賽》、《尤利西斯》之間的差異。這是因為書的界線從來模糊不清,從未被嚴格地劃分。”“書還被置於一個參照其他書籍、其他文本和其他句子的系統中,成為網絡的核心……它只能建立在話語復雜的範圍基礎上”(24)。而德勒茲作為“賽博空間哲學家”,他身體力行其塊莖思維。德勒茲的塊莖理論圖式更具闡釋電子媒介特質的哲學力量。蘭鐸在《超文本2.0》(1997)中辟專節“作為塊莖的超文本”,引證德勒茲和加塔利的媒介思想說,超文本和超媒體兩詞常常互相換用。電子鏈接包括視覺信息、聲音、動畫和其他資料形式,超文本將影像、圖表、聲音鏈接起來。在德勒茲和加塔利那裏,即使是《千高原》一書本身也成為一個超文本的範本。讀者可以從任何地方、任何順序閱讀它。這部塊莖之書被設計成為一種獨立的矩陣。作者的任務就是要建立一個“虛擬聯系的網絡,形成一種超文本鏈接的網絡。確實,德勒茲和加塔利賦予塊莖的許多屬性都與超文本類似。文本簇構成網絡,一個‘原(平臺)’總是在中間,既非開端,亦非結尾。塊莖由原構成。(25)”塊莖、千高原、超文本(超媒體)和電子傳媒空間,都如同塊莖一樣具有多種入口與出口,萬維網就是一種的電子網絡的超文本環境。
當我們把光滑空間與賽博空間、把塊莖思維與媒介詩學結合起來時,可以發現賽博空間顯然是一個不斷地拓展的開放式的光滑空間,超媒體、超文本、超鏈接實際上是一種塊莖鏈接,網民在國際互聯網上遨遊可說是一種萬花筒般虛擬現實的遊牧。其中充滿著身份、年齡、性別、種族、主體的戲仿和互動;電子傳媒的剪貼、數碼合成導致傳統文化藝術邊界消失,新舊文類、媒介雜交,並不斷生成新的文藝形態,多媒體文本、視頻、音頻的綜合使得人們能夠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審美效應。我們現在完全可以把“經典文學錄制在光盤只讀存儲器裏,放在互聯網上,以鏈接(超級鏈接)的方式提供文本。讀者能夠看到專家的評論、 參考 文獻、同一作家或其他作家的相關文本、各式各樣的音像文件……超文本使得互文性進入壓縮的時空,從而把量的差異轉變為質的差異。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讀者並不需要跑圖書館查詢資料,此時超級鏈接的(強迫癥似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超級鏈接的結構不僅改變了閱讀過程,而且還可能把現存的文化形式轉化成為新的類型,甚至轉化成全新的藝術形式。最近數十年來,我們看到了新舊媒介的混合,創造了形形色色的、復雜如迷宮的新藝術類型。的確,超媒體性的原則,不僅能夠用來把傳統文本與其他文本、形象或聲音鏈接起來,而且還變成了內在於文本、作品或形象的結構原則。譬如,當作家、作曲家和導演利用電腦所提供的機遇,把超級鏈接與傳統藝術品嫁接起來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樣創造出來的新類型被稱為‘互動小說’、‘互動音樂’和‘互動電影’(26)。”當我們閱讀傳統文學文本和電子版的超文本、獲取文學藝術的知識與資料之時,兩者的分野與特征頗為明顯:前者是人們熟悉的、線性時間的、條紋化的、有序發展的閱讀體驗,後者是不斷激發新異感的、塊莖思維的、光滑空間的、主體與身份隱匿的、千高原式的遊牧美學感受,例如點擊“微軟英卡特大百科全書”光盤版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可以很便捷地找到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伊麗莎白戲劇與莎士比亞的介紹,其中有不少重要詞語、作家作品名字都是具有超鏈接功能的藍色字體,如“university wits”(大學才子)、“Macbeth”(麥克白)等等,還可以打開旁邊的窗口(sidebar),看到莎翁肖像畫,欣賞《麥克白》一劇著名獨白的 英語 朗誦。甚至還可與電子網絡實時鏈接,秘響旁通,進入“海量”的信息空間。
(22)http://english.ttu.edu/kairos//2.2/features/reflections/concept4.htm
(23)G. P. Landow, Hypertext 2.0,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p.9.
(24)M 福柯:《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譯,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26—27頁。
(25)See G. P. Landow, Hypertext2.0,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38—42.
德•穆爾:《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9—60頁Parr ed., The Deleuze Dictionar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259260.
(26)德•穆爾:《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