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譯·尼采《偶像的黃昏》6.2

我舉第一個例子。在一切時代,人們都想“改善”人,道德首先是這個意思。然而,在同一個詞眼下,卻隱藏著迥異的傾向。野蠻人的馴化和一定人種的培育,都被稱為“改善”。正是這些動物學術語才表達了實在——當然,典型的“改善者”即教士對此實在一無所知,並且寧願一無所知……把馴化一頭野獸稱作對它的“改善”,在我們聽來近乎一個玩笑。凡是了解馴獸場情況的人,都會懷疑動物在那裏得到了“改善”。它們被削弱了,它們被弄得不太有害了,恐懼的沮喪情緒、疼痛、創傷、饑餓使它們變成了病獸。——教士所“改善”的馴化之人的情形與此毫無二致。在中世紀早期,教會事實上首先是一所馴獸場,人們到處捕獵“金髮野獸”最美麗的標本,——例如,人們“改善”高貴的日耳曼人。可是,在這之後,這樣一個被“改善”了的,被帶入修道院的日耳曼人看上去怎麽樣呢?像一幅人的漫畫,像一個怪胎。他成了“罪犯”,他蹲在籠子裏,他被關在許多十分可怕的觀念之間……他躺在那裏,有病,虛弱,對自己懷著惡意;充滿對生命衝動的仇恨,充滿對一切仍然強壯幸福的事物的猜忌。簡言之,一個“基督徒”……用生理學的語言說,在與野獸鬥爭時,使它生病可以是削弱它的唯一手段。教會懂得這一點,它敗壞人,它削弱人,——但他自命“改善”了人……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