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57)

對於“五四”的講述,真是汗牛充棟,不過大體說來,都是一種講法。

我八五年在香港的書店站著快速翻完美國周策縱先生的《五四運動史》,算

是第一次知道關於“五四”的另一種講法。我自小買不起書,總是到書店去站著

看書,所以養成個駝背水蛇腰,是個腐朽文人的樣子。

八七年又在美國讀到《曹汝霖一生之回憶》,算是聽到當年火燒趙家樓時躲

在夾壁間的人的說法。

總有人問我你讀過多少書,我慣常回答沒讀過多少書。你只要想想幾套關於

中國歷史的大部頭兒巨著,看來看去是一種觀點,我怎麼好意思說我讀過幾套中國歷史呢?

一九八八年,《上海文論》有陳思和先生與王曉明先生主持的“重寫文學史” 批評活動,開始了另外的講法,可惜不久又不許做了。之後上海的王曉明先生有篇《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團”——論“五四”文學傳統》登在香港出版的《今天》九一年第三、四期合刊上,你們不妨找來看看。

他重讀當時的權威雜誌《新青年》和文學研究會,道出新文學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意思的是喝過新文學之酒而成醉翁的許多人,只喝一種酒,而且酒後脾氣很大,說別的酒都是壞酒,新文學酒店亦只許一家,所謂宗派主義。

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世俗小說從來不為自己立傳,鴛鴦蝴蝶派作家範煙橋二十年代寫的《中國小說史》大概是唯一的例外,他在六十年代應要求將內容補寫到一九四九年,書名換作《民國舊派小說史略》。

新文學則為自己寫史,向世俗小說挑戰,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奪取解釋權,建立權威話語吧?

這樣說也不對,因為世俗小說並不建立解釋權讓人來奪取,也不挑戰應戰,不過由此可見世俗小說倒真是自為的。

毛澤東後來將“新文學”推進到“工農兵文藝”,“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工農兵何許人?就是世俗之人。為世俗之人的文藝是什麼文藝?當然就是世俗文藝。

所以從小說來看,延安小說乃至延安文藝工作者掌權後的小說,大感覺上是恢復了小說的世俗樣貌。

從趙樹理到浩然,即是這一條來路。平心而論,趙樹理和浩然,都是會寫的,你們不妨看看趙樹理初期的《李有才板話》、《孟祥英》、《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真的是鄉俗到家,念起來亦活靈活現,是上好的世俗小說。只有一篇《地板》,為了揭露地主的剝削本質,講亂了,讀來讓人體會到地主真是辛苦不容易。

當年古元的仿年畫的木刻,李劫夫的抗日歌曲如《王二小放牛郎》,等等等等,都是上好的革命世俗文藝,反倒是大城市來的文化人像丁玲、艾青,有一點學不來的尷尬。

Views: 5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