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56)

 “五四”時代還形成了一種翻譯文體,也是轉了很久的型,影響白話小說的文體至巨。

初期的翻譯文句頗像外語專科學校學生的課堂作業,努力而不通脫,連魯迅都主張“硬譯”,我是從來都沒有將他硬譯的果戈裏的《死魂靈》讀過三分之一,還常俗說為“死靈魂”。

我是主張與其硬譯,不如原文硬上,先例是唐的翻譯佛經,凡無對應的,就音譯,比如“佛”。音譯很大程度上等於原文硬上。前面說過的日本詞,我們直接拿來用,就是原文硬上,不過因為是漢字形,不太突兀罷了。

翻譯文體還有另外的問題,就是翻譯者的漢文字功力,容易讓人誤會為西方本典。賽林格的《麥田守望者》,當初美國的家長們反對成為學生必讀物,看中譯文是體會不出他們何以會反對的。《麥田守望者》用王朔的語言翻譯也許會接近一些,“守望者”就是一個很規矩的英漢字典詞。

中譯文裏譯《麥田守望者》的粗口為“他媽的”,其中的“的”多余,即使“他媽”亦應輕讀。漢語講話,臟詞常常是口頭語,主要的功能是以弱讀來加強隨之的重音,形成節奏,使語言有精神。

節奏是最直接的感染與說服。你們不妨將“他媽”弱讀,說“誰他媽信哪!” 聽起來是有感染力的“誰信哪!”,加上“的”,節奏就亂了。

翻譯文體對現代中文的影響之大,令我們幾乎不自覺了。中文是有節奏的,當然任何語言都有節奏,只是節奏不同,很難對應。口語裏“的、地、得”不常用,用起來也是輕音,寫在小說裏則字面平均,語法正確了,節奏常常就消失了。

中國的戲裏打單皮的若錯了節奏,臺上的武生甚至會跌死,文字其實也有如此的險境。

翻譯家裏好的有傅雷翻巴爾紮克,汝龍翻契訶夫,李健吾翻福樓拜等等。

《聖經》亦是翻得好,有樸素的神性,有節奏。

好翻譯體我接受,翻譯腔受不了。

沒有翻譯腔的我看是張愛玲,她英文好,有些小說甚至是先寫成英文,可是讀她的中文,節奏在,魅力當然就在了。錢鐘書先生寫《圍城》,也是好例子,外文底子深藏不露,又會戲仿別的文體,學的人若體會不當,徒亂了自己。

你們的英語都比我好,我趁早打住。只是順便說一下,中國古典文學中,只在詩裏有意識流。話題扯遠了,返回去講“五四”。

Views: 1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