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衡:論底本:敘述如何分層(5)

理查德森說的「敘述改轍」(denarration)是指小說中一種特殊的敘述手法:先說了一個情節,然後說這個情節沒有發生過,是「亂說的」,不算。這種情況主要出現於後現代先鋒小說以及當代電影中。理查德森舉的例子是貝克特的《莫洛伊》,小說描寫了一個牧場情景,然後突然說「或許我把不同的場合混到一起」說錯了,小說中無此牧場。

「敘述改轍」在法國新小說中大量出現,使用這個手法最多的可能是羅伯—格里耶:《幽會的房子》故事進行到一半,突然說前面緊張的情節只是劇院舞臺上的演出;《紐約革命計劃》說到中間,說上半部的情節只是一張海報[34]。馬原在80年代也慣用此手法,例如小說《虛構》的結尾說,整個事情沒有發生過。理查德森提出問題是:這些情節在述本里取消了,那麽在底本里是否存在過呢?

應當說,這是一個很尖銳的觀察。此後理查德森有一系列文章,認為後現代小說的其他手法也顛覆了分層模式。2002年他發表《超越底本與述本:後現代與非模仿小說中的敘述時間》[35]。此文引起了申丹的回應,《辯護與挑戰:關於底本與述本關係的思考》[36]。此後理查德森再次回應,寫了《敘述時間的一些反常》[37];《敘事》刊物同期也刊登了申丹再一次的反駁:《時間反常如何影響底本—述本區分》[38]。

爭論雙方就一個看起來是「形式技巧」問題如此反復討論,在國際學術界也是少見的。但是似乎誰也沒有能說服誰。申丹的論點,最後比較系統地總結在她2009年的著作《敘事、文體與前文本》(與此問題有關的是第四章),以及2010年與王麗亞合寫的《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第一章與第十一章,均出於申丹手筆)。而理查德森則進一步發展其說,發表在2008—2009年歐美召開的一系列有關所謂「不自然敘事學」(unnatural narratology)[39]的討論會上。2008年他與一批關心這個方向的學者聯合發表了《不自然敘述,不自然敘述學:超越模仿模式》,此文專門探討「多述」(paralesis)問題,即述本中關於某事「說得太多」,導致矛盾,構築底本成為不可能[40]。

理查德森舉出庫佛(Robert Coover)的後現代小說《保姆》(Babysitter)為「多述」的例子。小說中有十四個並列的不同情節(保姆殺了孩子、保姆與主人通奸、保姆自殺等等)。這些情節在邏輯上不能共存,是「改轍」更極端的自我矛盾。理查德森告訴我們:「到頭來,我們只能肯定:敘述者告訴我們的,與真正發生的事相去甚遠。」[41]底本在此種「不自然敘述」中不再存在,因為底本是「真正的事情」,而自我取消的述本背後,不可能有「真正的事情」。

申丹提出「雙層疊合」論,認為底本本來就是讀者構築出來的,萬一重構不再可能,此時底本與述本合一。述本的說法就是底本的情況,讀者無須再追尋底本中另一種「真正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在現代派小說中,話語與故事的重合屢見不鮮」,例如卡夫卡《變形記》,人變成甲蟲只是「話語層面上的變形、誇張和象征,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根本無法建構一個獨立於話語,符合現實的故事」。因為此時底本與述本已經「合一」「構建了一個新的藝術上的『現實』」[42]。

[34] 王長才:《阿蘭·羅伯—格里耶小說敘事話語研究》,巴蜀書社2009年版,第93—96頁。王長才把「Denarration」譯成「敘述改轍」,我個人覺得很妥帖,比其他人用的「消解敘述」清楚。

[35] Brian Richardson, 「Beyond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Time in Postmodern and Nonmimetic Fiction」, in Narrative Dynamics: Essays on Time, Plot, Closure and Frames,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47-64.

[36] Dan Shen, 「Defense and Challenge: Reflection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October 2002), p. 46

[37] Brian Richardson, 「Some Antinomies of Narrative Temporality: A Response to Dan Shen」, Narrative,(May 2003): 234-236.

[38] Dan Shen, 「What Do Temporal Antinomies Do to the Story-Discourse Distinction? A Reply to Brian Richardson』s Response」, Narrative, (May 2003): 237-241.

[39] 所謂「自然敘述」,是德國學者富魯德尼克(Monika Fludenik)1996年出版的著作《建立一種「自然」敘述學》(Towards a 「Natural」 Narratology)提出的,該書認為敘述學應當以「自然的」口頭講故事為基本模式。理查德森這批學者則提出「非自然敘述」,認為後現代小說已經無法用「自然敘述學」來處理。

[40] Jan Alber, Henrik Nelson, Stefan Iverson, and Brian Richardson, 「Unnatural Narration, Unnatural Narratology: Beyond Mimetic Model」, Narrative, May 2010。中譯文載《敘事》2011年第3期。

[41] Brian Richardson, 「Denarration in Fiction: Erasing in the Story in Beckett and Others」 Narrative, No. 9 (2001): 169.

[42]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頁。

(原載“爱思想平台”)

Views: 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