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41)

對托馬斯而言,這完美地體現了他關於生物作用的理論。針對厭倦感,生物會體現出自發性;針對孤獨感,生物能提供陪伴;針對無助感,生物會提供照顧其他生命的機會。

“L先生又開始進食了,他穿好衣服,走出房間,”托馬斯報告說,“因為狗每天下午都需要散步,他告訴我們他願意做這項工作。”三個月後,他離開了療養院,回到了自己的家。托馬斯確信這個項目挽救了他的生命。

項目是否挽救了L先生的生命也許不是本書討論的內容了。托馬斯實驗最重要的發現不是說有個活下去的理由可以降低殘障老人的死亡率,而是為他們提供活著的理由是可能的。即便那些患有嚴重老年癡呆症、已經喪失了理解周圍情況的居民,也能夠體驗到更有意義、更愉悅和更具滿足感的生活。衡量人們對藥物的依賴下降了多少、多活了多久比較容易,而衡量人們從生活當中得到的價值感則困難得多。

修復健康,也需滋養心靈

1908年,哈佛大學哲學家約西亞·羅伊斯(Josiah Royce)寫了題為《忠誠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Loyalty)一書。羅伊斯關注的不是衰老的考驗,而是一個謎,這個謎對於任何一個思考其必死性的人至關根本。羅伊斯想弄明白:為什麽僅僅存在,僅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著,對於我們是空洞而無意義的?我們還需要什麽才會覺得生命有價值?

他認為,答案是:我們都追求一個超出我們自身的理由。對他來說,這是人類的一種內在需求。這個理由可大(家庭、國家、原則)可小(一項建築工程、照顧一個寵物)。重要的是,在給這個理由賦予價值、將其視為值得為之犧牲之物的同時,我們賦予自己的生命以意義。


羅伊斯把這種為超越我們自身的理由獻身的行為稱為忠誠。他認為這是個人主義的對立面。個人主義以個人利益為首,把個人的痛苦、愉快和存在作為最大的關切。對於一個個人主義者,忠誠於與個人利益無關的事情是奇怪之舉。當這種忠誠涉及自我犧牲的時候,它甚至會令人驚恐——這種錯誤的、不理性的傾向會使個人受到暴君的剝削。沒什麽比個人利益更要緊,因為你死了你就不存在了,自我犧牲毫無意義。

羅伊斯對個人主義觀念完全不予贊同。“我們一直都有私心,”他寫到,“但是自私的神聖權利從來沒有得到過更有力的辯護。”事實上,他辯白道,人類需要忠誠。忠誠不一定帶來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為了使生活能夠忍受,我們都需要獻身於超越我們自身的東西,否則,我們就只受欲望的引導,而欲望是轉瞬即逝、變幻莫測、無法滿足的。最終,它們帶來的只是折磨。“就本質而言,我是無數祖先的傾向之流的某種匯集地。從一刻到一刻……我是一個衝動的集合體。”羅伊斯評述道,“如果我們看不見內在的光明,那可以試一試外在的光明。”

我們試了。想一想這樣一個事實吧:我們都深切地關心我們死後世界會發生什麽。如果自我利益是生命意義的主要來源,那麽,如果死後一個小時, 我們認識的每個人都將被從地球上抹去,我們應該覺得無所謂。然而,這對很多人來說都很要緊,因為我們會覺得若真發生這樣的事,我們的生命將毫無意義。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