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步驟

泡糯米

將糯米放在水中浸泡一天以上,把糯米中的水分濾幹。

蒸制

把泡好濾幹的糯米置於木甑裏蒸熟。

抹油

在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捶搗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黏性很強,一般需兩個強壯的男人一上一下地「打」。

成形

在幹凈的器皿上撒些糯米粉,將搗爛的糯米置於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

陰乾

將成形的糍粑放在通風乾燥處陰幹。將做好的糍粑浸泡在水中,定時換水,能長時間保存,可以從臘月吃到次年六七月份。

烤制

糍粑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將糍粑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不能太大,而且要不停地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糍粑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烤得像一個大包子時就大功告成了。

配糖

烤好的糍粑可以蘸糖吃,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


意趣小識

湘西糍粑|湘西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一尺五,尋常者約四寸許,三至八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

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會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黏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黔西糍粑|納灰村,位於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納灰村的遊客不多,隨意去村裏任何一家都可以學習打糍粑的技術。做糍粑的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裏,等完全泡漲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裏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的,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編成尖頂鬥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裏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裏。打糍粑講究快、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把打好的糍粑從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鋪好一層黃豆粉的簸箕裏,進行最後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蠟或茶油,從糍粑上取下一小塊,搓成坨,然後壓扁,包上黃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蘇麻等佐料),一個熱乎乎的糍粑團就做好了。

Views: 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