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糍粑

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裏蒸糯米飯。再放進石臼裏,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把做糍粑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制的作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


閩清糍粑

在清代古民居薈萃的閩清阪東鎮,糍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不停翻動,直舂到米飯黏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糍”。然後裝進盆裏,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涵舍故事

糍粑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落難的大臣,名叫伍子胥,他因報仇從楚國來到吳國,想借兵討伐楚國。當時吳王闔閭深得伍子胥相助,因而坐穩江山。很快,伍子胥便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得以報仇。

一次,吳王令他主持修建歷史上著名的“闔閭大城”,以抵擋外來侵略。大城建好之後,吳王十分高興,但伍子胥卻一直面露愁容,他深知為臣之道,自己多年來結下無數仇家,恐怕日後吳國朝廷也難以容他。一日,他回到大營,對自己的親信說:“大王不知居安思危,以後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他日我伍子胥一命嗚呼之時,若國家罹難,百姓遭殃,在相門(蘇州八個城門之一)城下挖地三尺,便可以找到解一時之困的食物。”後來,吳王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聽信小人讒言,屢次不顧伍子胥犯難上諫,竟逼得伍子胥自刎而亡。是時,越王勾踐經過多年的臥薪嘗膽,準備一舉拿下吳國。勾踐大軍攻城時,正值年關,萬物蕭瑟,城裏的民眾饑寒交迫,不久就斷了糧食,一時間,餓殍遍野,正如伍子胥生前所料,吳國和吳國百姓陷入困境。在此危難之際,伍子胥的親信突然想起他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派人拆掉城墻,挖地三尺,他們驚奇地發現,城基竟然是由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壘成的。原來,伍子胥在建“闔閭大城”時,將大量的糯米蒸熟並壓成磚塊放涼後,壘成城基以備不時之需。人們紛紛讚嘆伍子胥的雄才大略。大家將糯米磚石掘出,敲碎,重新蒸煮,分給全城的百姓吃,這樣,吳國才得以免受滅國之災。

後來,在楚地一帶,每到豐年年關,人們都要用糯米制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紀念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的糍粑為圓形,大大小小,象征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的地方又將糍粑稱為“年糕”,寓意吉祥如意,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年糕,年糕,年豐壽高。

Views: 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