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時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4)

微主體的建構

要對微文化做一個精準的判斷是很難的。正像一枚硬幣有兩面一樣,文化的碎微化也是一把功能多重的雙刃劍。一方面,碎微化導致了總體性的消解,給信息的自由流動和民眾的自由表達提供了新的空間。所以,人們很容易注意到微文化,給中國社會民主化和公眾參與所帶來的新契機。大一統的嚴格管理的信息流動,被碎微化的信息點對點的實時傳播所顛覆,微文化中出現了種種微權益、微民主與微政治的聲音。

另一方面,我們在微文化為公眾自由表達意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必須注意到微文化的潛在負面功能。一些重要的問題值得深究,比如微文化的碎微化與現代公民的理性主體性建構的複雜關係;再比如,公民自由表達與反道德、反社會的信息雜音傳播之間的關係;還有,如何在碎微化的非關聯性信息中建構對社會和文化的總體性認識,如何避免社交媒體中的“螺旋上升式的沈默”,等等。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網絡、電腦、微信等新技術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潛在影響。上世紀90年代美國和德國的一些研究都指出,人們瀏覽大部分網頁的時間都不會超過10秒鐘,瀏覽時間超過2分鐘的網頁不到十分之一。網絡資深設計師尼爾森得出了一個讓人瞠目的結論:“網絡用戶在網上不閱讀!”。

十年後,以色列的一項研究(2008年),通過對全球上百萬網站的數據分析,得出了更為精確的結論:人們對每個網頁瀏覽的平均時間是19-27秒,這還包括內容載入的時間,其中德國和加拿大人每個網頁的平均瀏覽時間是20秒,美國和英國人21秒,印度和澳大利亞人是24秒,法國人25秒。如果說這一發現還只是針對普羅大眾的話,那麼,同年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則專門考察了對英國圖書館和英國教育協會兩個網站的專業用戶,看看他們是如何閱讀學術期刊論文的。結果同樣令人驚異。他們一目十行,通常只閱讀某個文獻的一兩頁內容,只關注標題、頁面、摘要等,這一研究的結論是,一種新型閱讀已經出現——“強力瀏覽”。⑨


同是2008年,美國學者海爾斯在對加州大學的大學生學習的認知方式變化的研究中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媒體一代”,他們與前代人有顯著的差異,由此她認為存在著某種認知方式的代際轉換或代溝,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及其文化應運而生。“媒體一代”有何新的特點呢?


海爾斯認為特點就體現在,這代人所特有的“超級注意力”(hyper attention,或譯作過度注意力)上:“超級注意力的特征,是在不同作業中迅速轉換焦點,偏愛多樣化信息流,尋找高度刺激性的東西,對單調狀態的容忍度較低。”


她認為,從認知方式上說,與超級注意力相對的是另一種注意力,她稱之為“深度注意力”(deep attention),其特征是持久地聚焦於某一事物(比如狄更斯的小說),忽略外部刺激而沈浸其中,偏愛單一信息流,對長時間關注單一焦點的單調具有忍耐力。海爾斯發現,當代社會、文化和技術的發展,青年人越來越遠離深度注意力的認知模式,而日益青睞超級注意力的認知模式。換言之,超級注意力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最為流行的認知模式。

如果我們把超級注意力的理論引入微文化研究,無疑可以揭示這一文化的某些值得關注的地方。早些年,我曾提出“讀圖時代”正在取代讀文時代,視覺文化的崛起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性。現在看來,新的發展趨勢不僅在於讀圖對讀文的僭越,即使文字閱讀本身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以“深度注意力”為標志的傳統閱讀方式,正在被上面所討論的各種“微閱讀”所取代。

⑧[美]卡爾:《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我們的大腦》,劉純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⑨以上諸項研究均參見[美]卡爾:《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⑩N. Katherine Hayles, "Hyper and  Deep Attention: The Generational Divide in Cognitive Modes," Profession (2007), 187.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