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有關社會思想著作開始受到重視。上世紀80年代的“韋伯熱”使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著作成為閱讀熱點。“法蘭克福”學派也於此時在中國大規模“登陸”,《單向度的人》、《愛欲與文明》、《逃避自由》等都暢銷一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自1990年代末開始、至今仍在出版的“西方現代思想叢書”尤引人注目,迄今已出《秩序自由主義》、《道德的市場》、《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等15種。而在1980年代很少被提起、甚至鮮為人知的哈耶克在90年代後期也開始受到關注,其主要著作《法律、立法與自由》、《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等全都翻譯出版。無論贊同還是反對,亨廷頓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衝突》、《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本本都引起激烈爭論卻也十分難得。
對西方文學藝術中的“現代派”,中國長期以來是只有批判而鮮有譯介,時至1980年代初仍屬批判對象,幾乎沒有完整的作品譯介。但現在想來頗難以理解的是,當時大學生卻偏偏對自己無緣多讀、了解甚少的“現代派”分外著迷,想方設法從零星的批評、批判、譯介文章中略窺一二,以致誰能談幾句“現代派”,就被同學“另眼相看”,如果是男生,肯定能獲得不少女生的青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掌握了“話語權”。要說對一代人“現代派”起過重要啟蒙作用的,則首推1981年出版的陳琨著《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此書當時市面上很難買到(不知是否“限制印數”),記得我所在的吉林大學圖書館甚至規定因教學需要,只有外文系、中文系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才能借閱,當然還要提前很久預約。但在“文革”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現代派”仍是“自由化”,因此屢被批判。1983年秋開始的“清汙”,明確把其實沒幾個人看得懂的“現代派”定為“精神汙染”。
外國現代哲學也是如此。1980年代初完整的譯介並不多,但大家就是著迷,尤其是薩特,在一夜之間風靡校園,對青年的影響之大曾令有關部門擔心不已。他對“人”是“存在先於本質”的闡發,把人的個性張揚到極致,引起了曾經個性完全泯滅的那一代青年深深的共鳴,他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我差不多全文摘抄。在80年代青年的心路歷程中,薩特抹下了最為濃重的一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