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互聯網時代需要學習怎樣的知識(上)

美國學校教育討論得比較多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在互聯網時代需要學習怎樣的知識,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大眾媒體的關注。11月10日,《奧克蘭論壇報》頭版刊登了記者安琪拉·希爾(Angela Hill)的《一個什麽都知道的世界》(A Know-it-all World),文章討論美國學生“用技術代替大腦”的問題,認為“即刻上網改變了知識的性質,甚至關於真實的觀念。”文章語帶調侃地例舉了人類知識的5個“重要時刻”:人類開始的時候,《聖經》創世紀記載,亞當和夏娃偷吃了“善惡之樹的果子”;公元前4世紀,柏拉圖區別了可確定的“知識”與會出錯的“看法”,哲學於是成為知識的王冠;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以經驗歸納為基本方法的科學,有了“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20世紀進入了電視時代,CBS主播克倫凱(Walter Cronkite)被稱為“美國最值得信賴的人”,他的名字也成為“真實”的代名詞;21世紀,便捷的互聯網在世界範圍內成為億萬人信任的“人類知識總和”。然而,今天的信息便捷是否就意味著學生更有知識呢?

我把這篇文章印發給學生們,讓他們進行討論並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但意見相當分歧。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18至29歲的美國人,有72%認為網上可以獲得客觀公正的知識。我班上的情況也是,大多數學生認為,來自網上的信息,如果加以必要的真實性評估(這是他們論證寫作課上的學習內容之一),可以成為可靠的知識。還有的則學生表示,這種“我們全都有了”的知識(this now-we-have-it knowledge)並不一定是他們需要的知識。網上的知識既是好事,又不是好事,而是“負擔”。好事或壞事都是因為“信息太多”。好是因為“盡量夠用”,不好是因為“不知該用什麽好,太費時間,令人困擾。不知從何開始?該找什麽?作何用途?”

於是,討論便從能否從網上獲得知識轉向什麽是知識的問題。有意思的是,馬上就有學生上網查找“知識”的定義,並對班上同學報告說,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對之作符合特定目的的使用。有知識就是透過經驗或聯想,能熟悉並了解某些事情,包括科學、藝術或技巧。人可以通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知識,但主要還是要靠“學習”別人的知識。因此,知識傳授便很重要,上網便是一種尋求知識傳授的途徑。

於是,在這個討論中便碰到了一個問題:網上的信息確實很多,但是,信息是否就等於知識呢?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