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開誠·藝術審美的心理機制(上)

主講人簡介:開誠,1932年生於江蘇無錫,畢業於北京大學,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出版有《文藝心理學概論》、《中國書法大觀》等二十余部學術專著。


內容簡介

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或者欣賞藝術作品。當你閱讀一部文學作品,到動情的時候,或者怦然心動,或者潸然然淚下。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審美感受。當你欣賞一幅藝術名畫,比如說描繪大自然背景的油畫,這個時候你可能瞬間地感到物我合一,感到你與大自然的一種契合。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藝術審美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

人的心理活動不是單一的,是相當覆雜的。由於我們大腦各種功能的整體發揮,感知、理解、想像、聯想、情感等活動此起彼伏、相互聯系、彼此促進,就形成了人的審美心理機制。

第一個問題,審美過程當中的感受和理解。人類的一切認知活動,都離不開對客觀事物的反應。但是,我們人在認知不同對象的時候,他所經歷的心理過程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說,人的感覺器官,如果不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就不可能感知任何事物。這個刺激是的確存在的。審美活動也不例外了,藝術作品或者其他一個美的事物,它之所以能成為審美的對象,被感知,那就是因為這個作品、審美對象,它給了審美主體的感覺器官,給了它一個美的形象刺激,所以才能夠帶來不同感官、不同程度的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情感的愉悅。

第二,審美主題要運用自己本來就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把它參加到審美對象當中去,和它的內容聯系起來,從而獲得對對象的深刻理解。

第三個問題,審美過程中的聯想和想像。審美過程當中,由於審美者面對的是很富有吸引力的、啟發性的一種美的形象,所以呢,會自然地喚起對事物的種種聯想和想像。這些聯想和想象是在對審美對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們反過來又會加深感受和理解。

在審美的過程當中、聯想和想像當中,有一個較為特殊的問題需要專門論述,就是我們欣賞語言藝術,是要通過再造想象的。想象包括創造想象、再造想象、自由想象。什麼叫再造想象呢?再造想象就是根據語言、符號、圖樣它的描述和指示,你在頭腦中構想相應的形象。譬如一個建築師拿到一個建築設計圖,想像未來的高樓大廈是什麼樣的,這就叫再造想象。

語言藝術的審美必須要通過再造想像。有的人看書囫圇吞棗,根本沒有把握住再造條件是什麼,腦子里也沒出現有關的人物,充分出現有關的人物形象,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那就不叫藝術欣賞。特別是讀中國的詩詞曲賦,這些語言藝術作品,它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為它有很多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養能夠通曉,你看這個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還能夠聯想想像。特別是唐代以後用的典故,它都是意向化的。它用典故本身就是構成形象,“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時也有典故。

第四個問題,審美過程當中的情感活動。情感活動是審美心理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任何審美過程,如果不能動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產生美感,或者至少這個美感是不深刻的。你對客觀事物產生了態度,態度變為生理感覺,生理感覺又被你體驗出來,這就叫情感。

在美感引起的情感活動當中,有兩種基本的情感,就是“驚”和“喜”的結合。“喜”就是審美愉悅、賞心悅目,是一種快感。“驚”是對藝術作品的驚異之感、敬佩之情,它在意識的深層,你往往無所覺察。但是,卻是審美評估里的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藝術美當然屬於多種因素的和諧結合,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個創造力量的外化,人的本質力量是人所特有的。

美源於生活,源於對事物的審美感知,源於人心靈深處的體驗和無限創造力。美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有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和善於感知美的心理。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或者欣賞藝術作品,都有過這樣的審美的經驗。你閱讀一部文學作品,到動情的時候,或者怦然心動、或者潸然淚下。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審美感受,當你欣賞一幅藝術名畫,比如說,描繪大自然的背景的油畫,這個時候你可能瞬間的感到天物我合一,感到你與大自然的一種契合。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藝術審美的心理機制在起作用。金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這方面的課講了幾十年,所以今天我們特地把金先生請到這個現場,為我們大家做一場《藝術審美心理機制》的演講,大家歡迎。

金開誠:在審美過程當中,人的心理活動不是單一的。它是相當覆雜的,由於我們人的大腦各種功能的整體的發揮,所以感知、理解、想像、聯想等情感的活動是此起彼伏、相互聯系、彼此促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心理的機制。我們具體地要談審美活動,審美活動的穩定主義就非常重要,它是個前提。在審美當中怎麼才會有穩定注意,這的確要靠創作者給你提供的審美對象、作品,很有吸引力,因此你就很集中,這個沒問題,這是他的事。我們的事呢?我們也有我們的事,我們只有積極主動,不要三心二意。

中國繪畫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事例。唐代彥立本大畫家,他到荊州去看張僧繇的遺跡、留下來的作品。張僧繇是南朝梁的大畫家。一看,這是虛得其名。明天又去,看了半天,說這個還要算晉代的好手、晉代的佳手。第三天再去,哎呀,真是名下無虛事,的確是名實相符。張僧繇那麼大名氣,他這個畫的確了不起。然後坐在那里,睡在那里,十余天,十多天功夫,一直在欣賞那個東西,那麼在藝術欣賞的穩定注意當中,它的注意分配是這麼個情況:分析和綜合往往是相互交替、彼此促進。一會兒注意局部,一會兒注意整體,一會兒又注意局部,彼此促進、這種促進,這種交織它就表現了注意的穩定性,目的就是在於把這個審美對象看得既細致又完整。

第一個問題,審美過程當中的感受和理解。人類的一切認知活動,都離不開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我們人在認知不同的對象的時候,他所經歷的心理過程呢,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比如京戲,在座的同志我看年紀大的也不少,但是還是年輕的多,都不喜歡京戲。京戲兩件事,假如你懂了,那是不會不喜歡的,第一,唱有韻味。你懂得這個唱的韻味,那麼你就是喜歡京戲。還有,動作美、邊式、線條美,你要看懂了這兩項,京戲就好看了。有的人說,我不喜歡京戲,你看他那唱四句慢板,他能唱十分鐘,節奏多慢。生活節奏和藝術節奏沒有同步關系。懂京戲的人,他聽的就是這個慢,就是這十分鐘給你有韻味的感覺,你之所以覺得它慢,是因為你根本不喜歡它那種唱,它再快你也不會喜歡。

Views: 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