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阿瑟•密勒去世時享年89歲,已到了中國人要做白喜事鼓盆而歌的高壽,但他一定心有不甘,他還有太多的事情沒有做完,還有太多的責任未能盡到。那部關於他和夢露的新戲《完成畫作》去年十月剛在芝加哥首演,還沒來得及搬上百老匯——那是他服務人類的主要陣地,也是能證明他寶刀不老的最重要的地方;12月他向媒體宣布,將與同居已久的艾格涅絲•巴利一起去教堂,可還沒來得及讓這位34歲的畫家正式成為新娘……
很多作家會說,密勒老人可以死而無憾了,他一生的89年已經留下太多東西讓人閱讀、回憶和討論,甚至爭論,有幾個作家能像他這樣多產、多姿、多彩?真的密勒遠不像坊間眾多報刊的紀念文章所描繪的那樣清晰和簡單,他是個充滿了悖論的作家。僅舉一例:密勒的死訊在中國的媒體廣為報道,但新浪網唯恐人們不知道密勒是何許人,在標題中稱他為“瑪麗蓮•夢露的前夫”。其實,密勒和夢露那段才子佳人的婚姻一共只維持了五年,而他的劇作生涯長達近七十年——可算是個世界紀錄了。他幾乎是20世紀後半葉被人談論最多的劇作家,盡管他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二戰以來得過該獎的五六個劇作家中除了貝克特,沒有一個有密勒的影響那麽大。
密勒得不到諾貝爾獎也許正是因為他的影響太大——政治影響太大。諾貝爾評委們在尋找非西方國家作家時政治嗅覺很靈敏,但對西方的政治性作家卻興趣缺缺。西方的政治劇作家差不多全是左派,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文化持嚴厲的批判態度。密勒1949年的《推銷員之死》對在美國被視為神聖的“美國夢”提出質疑,有振聾發聵之效。就在他的聲望如日中天之時,極右的參議員麥卡錫發起的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把他傳去質詢,要他供出共產黨作家的名單,他拒絕了,被國會判處“藐視國會罪”,卻因此在文學、戲劇界同行中廣受敬仰。他的應召質詢雖然不像中國的江姐那樣要面對殘酷的刑具,但對一個慣享人權尊嚴的美國白人知識分子來說,實在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國會打的是“民意”的幌子。相比之下,密勒的合作者、《推銷員之死》的導演依利亞•卡贊就頂不住精神上的壓力供出了名字,因而長期為人所詬病。
密勒另一個著名劇作《薩拉姆的女巫》(The Crucible,直譯《煉獄》,1953年)是美國極為罕見的影射文學。為了控訴使當時不少知識分子深受其害的麥卡錫事件,他找出了幾百年前新英格蘭地區發生過的一樁圍剿“女巫”的荒唐案件來說事。但該劇抨擊的不僅是那些明顯的迫害狂,更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普通人身處群氓包圍之中時難以自拔的可怕的趨惡心理——這很可能是密勒對自己在社會壓力下也曾有過的一念之差的深刻反省。一個毫不諱言借古諷今的政治劇能把人性刻畫得如此透徹深刻,這是要讓慣於用影射來評點當權者的中國作家汗顏的。記得三年前上海戲劇學院打算演出此劇,導演征求我的意見,我還擔心該劇歷史和政治的雙重背景太復雜,不易為中國觀眾接受,不料演出效果非常好。1996年密勒的女婿丹尼爾•戴-路易斯主演了該劇的好萊塢電影版,也大獲成功。雖然現在的觀眾大多已對麥卡錫時代沒多少印象,但密勒透過歷史所反映出來的人性關注使《薩拉姆的女巫》成為一部超越具體政治事件的永恒的作品。
《推銷員之死》是最廣泛地用於教材的一部美國劇作,在學校的戲劇和社會課上常常都能看到。這一特殊身份和汗牛充棟的評論使得它幾乎成了一個政治劇的代表。其實這個劇決不是那麽簡單,在1983年看英若誠演繹的版本和後來在美國看達斯廷•霍夫曼主演的版本,感覺就截然不同。我在美國和國內的大學里多次教過此劇,常在放了霍夫曼的電影錄像後問學生,威利•婁曼的悲劇是社會的還是他個人的?多數學生都說二者兼而有之,在這一點上中美學生的反應相當接近。而有趣的是,認真讀過評論的多說是社會悲劇,憑直覺感受的就多說是個人悲劇。1983年的北京人藝版演出時,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還不知道推銷員為何物,英若誠演的威利•婁曼既正直又可憐,好像就是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犧牲品;而霍夫曼的威利古靈精怪,在兒子和老板面前總是大話連篇,是個不知趣的幻想癥患者,簡直活該被老板炒魷魚。
如果按不少評論所說的,密勒寫威利自殺、兩個兒子潦倒就是在揭露資本主義的失敗,那為什麽劇中威利的哥哥本外出探險就成功了,他那鄰居查理父子勤勤懇懇也發了呢?這又說明了什麽呢?其實《推銷員之死》對美國之夢的質疑,既有針對社會制度的成分,而更多的是針對婁曼那種走火入魔的盲目“樂觀”所造成的悲劇。最後他決定以自殺來懺悔自己的過錯並為家庭留下一筆保險金,固然顯示了他對家庭還有責任心,但這畢竟是因為他長期以來未能清醒看到自己的責任,未能及時迷途知返而造成的。說到底,這個劇中反映的是一直使密勒縈懷的個人責任問題。其實,威利那種無視現實的“成功夢”是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現在在中國不是也很容易看到了嗎?可惜的是,在中國進入市場經濟,商品推銷員日益成為普通職業以來的這十多年里,卻還沒有看到該劇的重新演出。相信該劇的復演一定會讓我們對該劇有新的認識,也會更加認識密勒這位劇作家的全面價值。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