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課程理論”區別

讀到一篇《人人叫好的外國大學小班討論課,中國大學做起來為何阻力重重 》的文章,作者討論國內大學通識教育小班教學時提到,“過往在教學過程中更註重‘教’的內容與教的技巧”,而以小班討論則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的熱情和主動性,……要讓教學變成一個學生主動求索的過程”。

目前中國大學采用的基本上是教授先大班講授,然後助教帶領小班討論的模式。這在美國是大學經常采用的一種專業課程教授方式。美國人文教育課程與專業大課不同,更多采用的是由教授直接擔任的小班教學。

通識教育的“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模式雖然增加了小班討論的部分,但仍然是由教師傳授專門知識,接受知識傳授的學生並沒有機會與教授直接互動。主導他們討論的是助教,助教在教與學關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十分曖昧的。

在一般的專業大課上,助教的位置和作用比較容易確認——他們只是協助專業知識傳授的人員。他們本人大多是授課老師專業口子裏的研究生,對專業課的知識比本科生豐富,所以能夠勝任為普通本科學生答疑或輔導等工作。他們扮演的是“教輔”而不是“教授”的角色。

中國現有的“通識教育”課套用的實際上是一般專業課的模式,這與國內通識教育的概念不明有關。什麽是通識教育呢?為什麽說通識教育是與專業教育不同的“課程”?如果說不同,那麽不同在哪裏?這些問題都沒有從課程理論(curriculum theory)上得到應有的討論。

通識教育的課程經常與兩個不同意思的“教育”有關,一個是指學生在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再接觸一些其他專業知識的教育,仍然是知識為中心,不過是知識面擴展一些而已。另一個是指撇開專業知識,給學生以“成人”的教育,讓他們在獨立思考、價值判斷、理性交流、人的價值上成長為“人”,這樣的人被稱為“自由之人”。

我們現在需要明確的是,通識教育應該是指後一種教育,也就是作為“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人文教育”。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通識教育強調增強學生思考、判斷、提問、討論、表述的能力,是人文教育的意思,這是對的。但是,把這些要求放在“通識教育”名目下提出來,會被通識教育第一個意思幹擾和混淆。

第一個意思的通識教育(範圍較廣的專業課程教育)當然也可以包括培養和提高學生思考、判斷、提問、討論、表述能力。也就是說,可以在一般專業課上對學生們提出這些要求。既然如此,為什麽還非要設置通識教育不可呢?可見,真正的通識教育(人文教育)應該是專門,而不只是附帶以這些要求為目的而設置的一些課程。

英國教育學家凱裏(A. V. Kelly)在《課程:理論與實踐》(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這本權威著作裏指出,在教育史的發展中,有三種基本的課程設置取向。

第一種是以知識內容來指導課程設置(curriculum as content),這是今天學校課程設置的主要取向。開一門課,首先考慮的是傳授什麽具體的知識內容。例如,英語系開設“莎士比亞戲劇”“浪漫主義文學”“反烏托邦英語文學”,這樣的課程都具有某種被認可為值得傳授的專業知識內容。專業課程或許多稱為“通識教育”的課程都屬此類。在英語系或在“博雅學院”開一門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課程,其實並沒有什麽區別,

第二種是以某種培養目標來確定課程設置。課程是為實行此目的而設計的“產物”(curriculum as product),例如,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各種專門技術性人才,包括教師、醫生、律師、管理人員。

第三種是以“自主之人”(autonomous person)的培養過程來設置課程,它的意義不在於終端結果,而在於教育過程本身就已經在幫助學生知曉並運用“自主生活所需要的個人選擇、決定、判斷,並盡量能夠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一種與民主原則相一致的個體自我價值教育。人文教育屬於這一種課程設置。

通識教育是知識內容模式的課程,教授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某種自己專長的專門知識,學生在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接觸一些來自其他專業的知識,溫儒敏稱其為“知識拼盤”。他批評道,這種通識教育,“老師因人設課,學生也憑一時興趣選。一門課學完,什麽琴棋書畫、國學常識、影視欣賞、天文地理,等等,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都知道一點,就是沒有靜心讀書,也很難說得到了心性涵養”。

當然,人文教育的目標不只是“心性涵養”,而且更是“立人”,所立的是一種在智識和價值判斷上能夠自主思考、有獨立見解、不受人隨意擺布、愚弄的自由之人。人文教育的雙重意義在於,它是一種讓人在智識和道德上成熟起來,擺脫愚蠢的成人教育,也是一種讓人在政治上成熟起來,擺脫意識形態奴役的公民教育。

人文教育要求自主之人“成長發展”,通識教育試圖提供更豐富的“知識內容”,它們的目的是不同的。二者既然在課程設置的取向上有所區別,教學方式自然也就不同。人文教育強調學生小班討論,與知識型專業課程的大課傳授有所區別,便是因為這個緣故。小班教育為了讓學生而不是教授成為教育過程的主角,改變教授自上而下對學生“我說你聽、我講你記”的宣講模式,代之以師生平等的交談、討論和互動關系。現有的通識教育采用“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教授與學生之間隔著助教,其實並未真正發揮小班教學的這種師生直接互動功能。這只是一個權宜之計,還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Views: 1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