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烏秋&哥倫布的新大陸
早在1492年,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美洲。
據說有一天,哥倫布將船停泊在南美洲一個叫做海地島的岸邊,他和夥伴們立在船頭閑眺,看到一群當地的孩子正在玩一種黑色的沈甸甸的球,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這種球落到沙灘上,居然能重新蹦起很高,彈性非常好。後來,經過多方詢問得知這種球是由“卡烏秋”做成的,印第安語指樹的眼淚,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謂的橡膠。當時與哥倫布同船的西班牙人安東尼奧•德赫爾亞•托德思拉思在書中曾提到:“在阿茲特克人的首領蒙提祖馬二世舉行的儀式上,土人們跟隨歌曲的拍子舞弄黑色膠球”,說明這種“卡烏秋”的黑色膠球還與當地人的宗教儀式密切相關。
1493年,哥倫布從海外回到歐洲的時候,據說帶回了各種各樣珍奇的物品,其中就有一個“卡烏秋”的球,然而,當時的歐洲人對這種東西不感興趣,就把它直接送進了博物館。
歐洲人愛上橡膠
歐洲人對橡膠產生興趣,並對橡膠進行科學研究,卻是在一百多年以後才開始的。
1735年,巴黎科學院組織了一個赤道科學探險隊。在這個探險隊裏,有一位法國科學家查理•德•拉•康德曼因,他參加了南美秘魯的勘察隊。歷經十年的勘察旅行,康德曼因越過安第斯山脈沿亞馬孫河而下,於1745年踏上歸國的路途。他把全部采集的橡膠標本帶到歐洲,並在出版的《南美洲內地旅行紀略》中詳細地報道了當地人怎樣用凝結的乳膠狀“制成不進水的靴子,用煙熏過之後,看起來就像是真皮子做的”。到了1747年,曾在法屬圭亞那駐防過的軍事工程師、業余植物學家弗朗索瓦•弗雷諾在書中第一次詳細描述橡膠樹及采膠過程。
受康德曼因和弗雷諾的書的影響,歐洲人開始對橡膠發生了極大的興趣,之後旅行家又從美洲帶回了橡膠制的雨鞋和雨衣,就更引起了歐洲人們的關注,於是歐洲方面開始不斷派人前往巴西亞馬孫河流域專門研究橡膠。
天作之合的“橡膠硫化法”
盡管南美洲的雨林土著民族世代使用橡膠,但是在1839年“橡膠硫化法”發明之前,橡膠制品完全不能經受溫度冷熱的變化,橡膠制品雖稀罕卻並不真正受人歡迎。
那一年,美國人查理•古德伊爾嘗試通過加熱的方式試驗橡膠性質,發覺有一種刺鼻的臭氣,於是他想到加些硫黃或許能把那種臭氣去除,不料這兩種東西混合以後,發出來的臭氣更濃,引起四周鄰居的強烈不滿與抱怨。盡管如此,他還是堅持繼續做他的試驗。一次加熱過程中,古德伊爾不小心將橡膠與硫黃混合物倒在了熱火爐上,他趕緊去搶救,可已來不及了,正當他感到很萬分失落的時候,卻意外發現倒在爐子上的橡膠,因直接接受了爐子的高熱,像皮革一樣富有彈性與可塑性,並且克服了它遇冷變硬、遇熱變粘的缺點。
這次偶然發現,促成了人們後來通用的“橡膠硫化法”,正是這種硫化過程,實現了將三葉橡膠樹幹上流出的白色汁液轉化成“黑色金子”的橡膠工業產品。
流淌在亞馬孫河岸的黑色金子
隨著硫化工藝的發明和19世紀末汽車的發明,橡膠產業開始迅速發展。位於亞馬孫河中遊的馬瑙斯(現為巴西的亞馬孫首府)1830年還只是個小漁村,後來變成繁華的橡膠產地和交易中心。從馬瑙斯輸出黑色金子——橡膠,1870年已達到了3 000噸,到1900年超過20 000噸。沒過幾年,馬瑙斯擁有巴西第一套電話系統,全長16英裏的大街上竟然跑著有軌電車。當波士頓還處在騾馬拉車的時代,馬瑙斯已經電氣化,盡管這個城鎮實際人口僅有4萬,卻擁有容納百萬人口的城市輸電網設施。此外,馬瑙斯豪華的“黃金歌劇院”也是這一時期建成的,是由種橡膠和生產橡膠而暴富的富豪們捐款而建,歷時17年才完成,所有建材都從萬裏迢迢的意大利、英國、法國等歐洲城市運來。馬瑙斯成為巴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因其富庶被稱為“亞馬孫河的巴黎”。
因為得天獨厚的野生橡膠資源,當地人幾乎都獲得了巨大財富,“炫耀財富競相成風,橡膠巨頭們抽著100美元一支的雪茄,馬背上的銀桶盛滿法國香檳。他們的夫人不喜歡亞馬孫河的渾水,通常將家庭日用織品送到葡萄牙去洗滌…….他們吃著歐洲進口的食物,在這種奢侈餐飲的追風下,有時一餐竟能花去10萬美元,男人們可以去任何優雅的妓院”。據說當時的馬瑙斯公民是當時世界上人均消費鉆石最多的地區。(收藏自《雨林故事》網站)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