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的國際關系

近年來,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的生效而誘發的一些國家之間海界爭端和漁業糾紛驟然增多,引起國際社會的關註。

 眾所周知,《公約》是在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該《公約》有許多重要的規定。比如:沿海國可對其12海裏寬度內的領海行使主權,但應準許外國船只和平地“無害通過”這些水域;沿海國在天然資源和某些經濟活動方面可在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內擁有主權, 也對海洋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行使管轄權;所有其他國家均應享有在該區航海和飛越上空的自由,以及安裝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當沿海國本身不能獲取該區的全部漁業物產時,內陸國和地理上不利的國家應當有機會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參加開發其中的一部分,等等。

 據聯合國有關方面統計,到1995年初,全世界已有72個國家批準或加入《公約》。這個數字占聯合國現有會員國的近40%,或等於沿海國總數的一半。這一新國際法最重要的後果之一,是公海面積的縮小和沿海國所控制的海域面積的擴大。《公約》規定,大陸架是國家領海以外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肯定了200海裏專屬經濟區制度。 這個規定得到多數沿海國的認可和執行。許多國家在《公約》生效之後,依照新的規定調整或明確了本國或本區域的領海、專屬經濟區的概念及範圍。到1995年初,已有128個沿海國確定了不超過12海裏的領海,有112個沿海國確定了不超過200海裏的專屬經濟區或捕魚區。 這次以國際組織立法形式出現的“藍色圈地運動”,將地球表面36%的海面變成了沿海國家的“內水”或管轄區,世界公海的面積因此縮小了近1.3 億平方公裏(海洋總面積為3.6億平方公裏)。 一些海岸線長或島嶼多的國家受惠最多。例如,美國、法國、印尼、新西蘭、澳大利亞、俄羅斯和日本等國均獲得了350海裏的專屬經濟區;其中,美國得益最大,總共獲得970萬平方公裏的管轄範圍;日本在宣布專屬經濟區以後,海洋國土面積增加了450萬平方公裏。

 另外一個影響巨大的後果便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國家間的海界爭端。道理很簡單:各國的海岸線並不是與公海成直線平行狀的,而是依海陸地質構造呈現出極其多樣和覆雜的特征,多數沿海國家的海洋管轄範圍相互間有重疊有交叉。換句話說,每一個沿海國家都與一個以上的海上鄰國存在海域疆界劃分問題。《公約》註意到了這一現實,它裏面含有20多條有關海洋界限劃定的條款,例如規定了領海(12海裏)、海灣(24海裏)、毗連區(24海裏)、群島基線(100海裏和125海裏)等的測量尺度。它也指明,具體劃界時可以采用多種原則、標準和方式。但是,不管采用什麽原則、標準和方法,都須經有關各方國家的商量和同意。然而各國國情千差萬別,具體利益和戰略考慮又各不相同,因此達成協議自然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據統計,全世界海岸相向和相鄰國家之間共有420余條潛在邊界,至1989年中期僅有150條的邊界協議得以締結,不到海洋邊界總數的1/3;在整個太平洋區域,共有97條海洋邊界, 至80年代末僅有30條劃界得以完成,還有2/3以上的海洋邊界有待劃分; 我們身處的這一區域含有許多半封閉海洋,各國宣稱的管轄區域極為重疊,不時產生種種摩擦,代表性的區域如日本和俄國在日本北方四島的歸屬上的爭端、東亞各國在東海大陸架劃分問題上的分歧、日本與韓國近一時期發生的“獨島(竹島)沖突事件”、中國與一些東南亞國家在南中國海一些島嶼及其領海海域之主權問題上的摩擦等等。

 海洋邊界劃分上的分歧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之一,是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漁事戰火”。據報道,在《公約》生效前後的近兩年內,世界各國的漁業糾紛驟然增加,其數量和危急程度都遠遠超過此前的時期。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新的沖突與傳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分野已無任何聯系,沖突各方完全憑據本國海洋利益主要是漁業利益的需要而互相爭鬥。比如,1994年6月間,挪威和冰島兩國發生了所謂“鱈魚大戰”,實力較強的挪威以冰島漁民侵犯挪200海裏漁業保護區為由, 不僅割斷了一些冰島漁船的漁網,而且派遣數艘戰艦和作戰飛機進行威脅;兩國政府領導人為此發生了激烈的舌戰。加拿大和美國漁事糾紛的後果之一,是加方將美國的幾位捕魚船船長送上法庭受審。日本和俄羅斯之間也頻起漁事爭端:俄方指責日本漁民在1994年間“數百次地侵犯了俄遠東海域”,日方則批評俄國人“單方面隨心所欲地劃定領海界限”;摩擦的結果是俄海軍艦只幾次向日本漁船開火並導致兩國間的外交抗議。幾乎在同一時間,1994年7~8月間,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發生嚴重糾紛:西班牙漁船與法國漁船相互開槍射擊,法國一艘漁船遭到襲擊後沈入海底,西班牙駐法國大使被召見到法國外交部,法農業和漁業部長憤怒地表示要將此問題提交歐洲聯盟總部。剛剛過去的1995年,各國在這方面的糾紛和沖突依然有增無減,最典型的事例是加拿大同西班牙乃至整個歐共體在漁業方面的嚴重分歧和一度有過的劍拔弩張局面。

 國際海洋關系緊張固然與《公約》生效有關,但更在於各國對海洋日益重要的地位有了深層的認知。海洋約占地球面積的71%,它是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越來越重要的一種資源。現在陸地生存空間在不斷縮小,其主要原因是人口無節制的增長和陸地自然資源的逐漸減少。據資料統計,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年一億左右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天出生27萬人,每分鐘增加190人。而陸地主要礦產資源的可采年限大多在30~80年之內,石油、天然氣和油頁巖的開采只能維持百余年,這一切迫使人們向占地球表面面積71%的藍色寶庫海洋進軍。按照現有估算,海洋的魚類足以滿足300億人口的全部蛋白質需要, 各國每年從海洋中獲取的水產品僅魚類一項就達7000萬噸;海洋中的銅的儲量達50億噸,可供人類使用700年;海水淡化、潮汐能皆為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而儲量豐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更是誘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將近100個國家正在水深不足2000 米的近海水域進行普查和鉆探。在已發現的大量油氣田中,僅大陸架的油氣田就有近2000個。隨著海上石油勘探技術的不斷改進,世界石油生產的重心有可能移向海洋。

 各國考慮的另一方面,是海洋對國家安全不斷增長的重要性。在過去的50年內,由於武器技術的長足進展,海上力量作戰能力大大提高,使海上的對陸地軍事安全的影響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美國海軍為例:一支現代雙航母特混艦隊已具有遠程、中程和近程相結合的完整嚴密的攻防體系。專家們指出,現代海上力量的特點在於它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和隱蔽性,尤其是可以在和平時期超越國界部署使用;海基武器平台對遠距離陸上縱深目標攻擊能力的加強,意味著海洋軍事大國可以更加方便地在遠離本土和基地的海面和水下對弱小國家進行戰爭威脅乃至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如果說,海洋在歷史上曾經成為一些國家的天然安全屏障,那麽,現在它則愈來愈成了國家安全的前沿和易受攻擊的領域。海洋對於各國乃至全球的和平與穩定有了新的更加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麽世界主要國家和多數沿海國家一方面重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深遠價值,另一方面註重發展自己的海上軍事力量的主要理由。

 人類從封閉的村社時代到逐漸開放和向外拓展,從陸地建設和開發到向海洋推進直至進入宇宙太空,這是一個發展規律。但在目前階段,陸地資源開發雖有潛力卻已無法充分滿足各國日益增長的需要。宇宙太空開發雖方興未艾但仍有科技困難,非多數國家力所能及,惟有海洋開發可以滿足沿海國家(它們占了世界國家總數的2/3 以上)的不同需求。所以,並非誇張地講,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大規模高科技開發海洋的新時期。《公約》的通過,標志著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後,各國將更多的資金和力量投向海洋,海洋綜合利用開發可能由此掀起新的高潮,故有人稱“21世紀是海洋開發的世紀”。所以,海洋科學技術是當代新技術革命的主要領域之一。預測到本世紀末,發達國家基本上可具備全面開發大陸架和探測全球海洋的能力,並部分實現開發大洋洋底的目標。正是由於技術的這種不斷進步,使當今世界的海洋爭奪大大超出以前的範圍,一些以往荒無人煙的島礁和船只罕至的海域突然變得身價百倍。許多國家都把海洋開發視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制高點,力求從海洋開發中獲得國家長遠發展的持續動力。

 不難想象,解決國際海洋爭端是一個覆雜棘手和長期艱難的過程,沒有那個國家會在如此重要的領域放棄權利或主動讓步。困難在於,國際社會由許多個彼此獨立、互不聽令於他人的主權國家構成,而國際法也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嚴謹細致和明確可據。我們只能期待在冷戰結束後的今天,包括國際海洋關系在內的整個國際關系是朝著和平與發展的大方向邁進,各種爭端與分歧應當在當事國相互尊重、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逐步地得到解決或緩和。(轉載自2015-06-19 愛思想網站)

Views: 1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