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一個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擔當起多少的責任,心胸能容納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擔當的東西就越多。叫厚德載物,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今天我所談的文化是狹義的,即哲學和宗教所研究的文化。文化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思想,而思想包含著兩個方面,一個叫價值取向,一個叫思維方式。我們談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就要看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是什麽。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可以用“社會人生”來概括。西方的文化,特別是古希臘時代的文化,它極重向外的探尋,即重視對自然界的本性、起源、始基等等問題的探尋。希伯來的文明,它把價值取向引往上面,即要對上帝進行關註,從而形成所謂敬畏感。關於文明的起源問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了“軸心時代”的概念。即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世界產生了不同的文明,但不同的文明都有一個起因。古希臘文明起因於希臘人對自然的驚奇感。希伯來的文明是基於對上帝的敬畏感,而中華文明則是源於對憂患意識的關註。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就是社會人生,先賢們在建立思想體系的時候,是“思以其道易天下”,思索著、思考著用他們的大道和思想觀念去改變天下,儒、墨、道、法和先秦諸子概莫能外。《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叫“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體現出中國的人文傳統、人文精神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完善社會、完善人生。用今天的話來說,它的價值取向就是“社會人生”。
用什麽思想去體現社會人生呢?儒家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指向社會和人生。道家談“性命雙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達到一種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它還指向人生。佛家講“法身慧命”,講挖掘、呈現“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輝的部分呈現出來。佛教上講明心見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這就是人的根性的存在。中國文化向來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即靈與肉)的關系的平衡與和諧作為最高的追求目標。許多前輩學者,講中華文明是一種強調和諧關系的偶性文明。現在我們講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它們的淵源是中國傳統的和諧文明、偶性文明。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思維方式。
從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這個層面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在秦漢以前,儒墨道法四家,籠罩著文化的世界;唐宋以後,一般而言是儒道佛三家籠罩文化世界。
那麽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特點和它的功能,或者說它的功用是怎樣的呢?
我用“入世”、“有為”、“現實”六個字來概括儒家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
所謂“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關註外在的自然的探尋,它也不關註向上的、向天國的追蹤。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進入現實社會。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這兩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視生命,不關註死亡以後的狀態。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現在這麽郁悶煩惱,自己的事情還沒治理好,搞這麽多鬼事幹嗎?所以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這就是說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懷。
儒家強調“有為”,就是強調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與使命,重視為社會和他人貢獻。儒家對人生最大的啟示就是它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遊列國十四年,到處宣傳他的思想。時人評價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道不能幹你還硬要幹,就不是違反客觀規律嗎?這是對孔子的最大誤解。我們說,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於這番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當你的良知判斷並確定一個一生將為此奮鬥的境界,哪怕是在實現這個境界過程中遇到多少艱難困苦,在所不惜,不放棄這種努力,不放棄這種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韌性:理想暫時不能實現,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時機成熟,這種理想就能實現。
有兩句話最能代表著儒家這種有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都是人的一個積極有為的一種行為方式。那麽我要問,為什麽中國聖賢要讓真正的君子這樣呢?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因為“天行健”,即自然的運行是剛健有為,因此人應該效法天道而自強不息。所謂天道“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風雨博施,陰陽大化”,都是在這樣運動著,生生不息啊。中國哲學強調“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於生生不息,人就應該向天道學習,君子要自強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載萬物,君子要向大地學習,要寬容,要厚德載物。我們經常談到,一個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擔當起多少的責任,心胸能容納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擔當的東西就越多。叫厚德載物,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重現實,就是關註生命,關註生命層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種神秘境界,這是儒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入世”、“有為”和“現實”。
那麽道家呢?我用“超世”、“無為”、“超現實”七個字概括。
所謂“超世”,用莊子的話講又叫忘世、遊世。“超世”可以這樣說,就是道家的思維跟儒家不一樣,儒家思維看問題都是在面上看,那麽,道家是一個否定性的思維,它就是對現實的制度、社會的運作、人與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個批判態度,用哲學的話說,就是超越經驗、超越常識、超越對立、超越區分,來追求一種人道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
超世又和無為相聯系。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他對知識、理性的東西,持超越的態度。哲學上講超越的概念,說無為而無不為,就是“因物之性,順物之情,順勢而動”,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依順事物的本性,依順人的本性真情,依據本性和規律去辦事。這就叫無為。因此道家講的無為,前面必須要有兩個字加以規定,這就是“自然”。所以我們在談道家無為思想時,一般就說“自然無為”。
美國前總統裏根曾經在國情咨文中引用過《老子》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者,小魚也。從字面上看,治理大國就像烹飪小魚一樣,不要一下鍋就動鏟子翻攪,否則肉就要碎爛。引申開來是說,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是不要擾民,不要煩雜,不要朝令夕改。換句話說,就是要順應事物的本性而為。這就是道家的無為。它有一個超現實的意義和價值在裏面。
道家的思維,說白了就是常人這樣看,它就是不這樣看。哲學上叫超越常識的經驗,這是道家的一個思想觀點,應該說它的思想就是對社會的批判。所以說,當我們讀《老子》《莊子》就覺得有醍醐灌頂之感,非常的清涼,因為它追求的那是一種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種內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種空靈,追求的那是一種逍遙和自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