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佛家思維,我用“出世”、“空無”、 “非現實”七個字來概括。佛家講所謂非現實,就是說人在這個紅塵世界,由於諸多汙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現,而產生種種執著幻想、諸多痛苦煩惱。所以佛教認為要把它解脫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凈了,這樣就能離苦得樂,這是佛陀的本懷。因此我們說,佛教之教義,就其本質而言是積極的。
也就是說,儒、道、佛三家,有不同的功能。用北宋一位皇帝的話講,儒家是治國(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對於中國古代的這三家思想,南懷謹先生也曾經作過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儒道佛三家,分別開不同的店,儒家開的是糧食店,解決人的精神饑餓問題;道家開的是藥店,治療心靈疾病;而佛家開的是百貨商店,商品琳瑯滿目,有錢沒錢都可以進去逛逛。總而言之,儒、道、佛三家都是我們人生所必需的。
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叫得意(順境)信儒,失意(逆境)崇道。什麽意思呢?人們得意的時候,一般要去體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儒家精神,並去踐履由北宋的張橫渠所概括的儒家精神,這就是著名的“橫渠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經常開啟左邊的頻道
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每個人左邊都有一個頻道,只要你把左邊的頻道一開,那樣一個意義的、價值的世界它就不斷地呈現。
上面我談的是三家共用的東西。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專談談儒家的思想。
一般說來,儒學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有先秦的原始儒學,有兩漢的經學化的儒學,有儒道兼綜的魏晉的儒學,又有隋唐的儒學,更有儒道佛三家融合的宋明儒學。但是儒學的中心思想是仁的思想。儒家主要是談三個問題:一個是人的價值,即人的主體性問題,第二是談人與人的關系,第三個談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
我們首先講儒家的人的價值,人的主體價值。我在這裏先引用一句孟子的話,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在講這句話時就是他在憂患,人和禽獸的差別就這麽一點點,太寶貴了,你千萬要把它好好保存好啊。如果跑掉了怎麽辦?沒關系,把它找回來,這叫“求其放心”。孟子感嘆,一個人家裏養雞,小雞跑掉了,你都知道去找,而人最最重要的東西丟掉了,你都不知道找,豈不悲哉,豈不哀哉。
儒家的思想都是在這樣一個憂患的意識中去發展,去運作。馮友蘭先生講,人作為人還不行,要能夠成為人,那才是真正的人。就是說你作為人還能夠成為人的那個東西,你必須要保存著那些德行。如果你喪失這種德行,那麽你就不是人。孟子反過來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這個問題訴諸哲學和宗教的層面,就是人是以什麽樣的方式存在呢?從哲學上講,人的存在方式永遠在下述兩種矛盾當中存在著,一個是生存方式,一個是生活方式。什麽叫生存方式,就是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物理的那樣的一個自然的生存方式,就是饑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休的那樣一種方式,這是人的本性。但是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什麽是生活方式?就是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的那種東西,每人都有。只是呈現方式不同而已。所以我把人的生存方式叫成是人的本性,我把生活方式視為人的根性。
打個比方來說。實際上人身上都有兩個頻道:右邊的那個頻道,裏面開的都是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自然的需求,人一生下來,這種本能都需要的,就像一盆花,天天澆水、施肥,它就茁壯成長。實際上,人的這種需求是不需要澆灌的,你越澆灌它越膨脹。實際上人的左邊還有一個頻道,有的人不知道左邊還有一個頻道,而有的人是知道有這個頻道卻不知道如何開啟。中國傳統文化告訴我們,每個人左邊都有一個頻道,只要你把左邊的頻道一開,那樣一個意義的、價值的世界它就不斷地呈現。
所以佛教裏面,有一個命題叫“境由心起”,就是說外界的境是和人這個主體緊密相連的,叫人的世界。所謂人的世界是一個意義的世界,價值的世界。離開人無從談價值。所以說,物質和精神,存在和意識彼此是相互的關系。我們哲學這樣講,如果你沒有這個心靈的狀態,存在的東西它是不存在的。馬克思說,所有的存在都是為我的存在。什麽是為我的存在?就是跟我這個主體不能相脫離的存在,對我來說才有意義。比如,對畫盲來說,畢加索不存在;對於缺乏人文關懷的人來說,老子不存在,孟子不存在,蘇格拉底不存在,柏拉圖不存在,亞裏士多德不存在,黑格爾不存在,馬克思不存在。黑格爾用“存在的無”來指稱這種個體存在面對客體時的價值和意義缺失的情形。
佛教講的境由心起,是說人生的意義、對象的意義,是靠你的心靈,靠你自己把人的本性,佛教講“佛性”,儒家講“良知”,就是要把這個光明的人性呈現出來。
用先賢的哲思彈撥心弦
中國古人用“國之四維”,比喻民族、國家的四根道德支柱。這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肯定古代的人學習,學習的終極、學習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個真正的人,為自己的德行的提升。而今天的學者做學問,多是做給別人看的,多是追名逐利的。所以說儒學就是為己之學,就是一種憂患意識,就是一個“幾希”的呼喚,就是對人的價值的關註。雅斯貝爾斯也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對理性知識的追求,實際上強調的正是一種人文的關註。我們經常講,既要培養科學的精神,又要重視人文的關懷,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是,人與人的關系。這也是古人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很好地定位人生,能不能活得快樂,或者說能不能幸福,很重要的就是看你怎樣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儒家怎麽跟我們講人與人的關系呢?《說文解字》跟我們講,“仁,親也,從人從二”,從字上寫仁這就是“二人為仁”,它的本意就是讓人培育仁愛之心,建立良善的人際關系。那麽儒家怎麽定位這個人與人的關系呢?《論語·顏淵》篇有一句名言:“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所謂人與人的關系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就要建立在一種相愛的基礎之上。
儒家從三個方面來切入談人與人為什麽相愛、怎麽相愛。第一條,儒家講,仁者以孝悌為本,首先要愛你的親人,以“親親之愛”作為“愛人”的起源。第二條就是,“忠恕之道”。什麽叫忠恕之道?兩句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通俗點說就是,自己成功,同時也把這種成功的希望推及到別人的身上,成己成人,這叫忠道。什麽叫“忠”呢?朱熹的解釋是,“盡己之為忠”,即對待別人要盡心盡力地去做。中國古人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叫金律。
那麽有金律,是否有銀律呢?有,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叫恕道。舉個例子講,林則徐禁煙之前跟英國女王有書信來往,他跟英國女王就說這個道理:我們孔聖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們英國人從上到下都知道吸鴉片不好,但是你要把你們不喜歡的東西大量傾銷到中國,這叫“己所不欲,施之於人”,所以鴉片貿易極不道德。
如果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人與人相愛的最高原則的話,那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人與人相愛的最基本原則,即是道德的底線。這兩個哪個更重要呢?《論語》記載,有個學生就問:“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啊,你就按照一個字,叫恕。具體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有六千名世界宗教領袖參加的國際會議上,要選擇一個全球的普世倫理規則,即金規則,最後選擇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條。
講到這裏我就想到,“八榮八恥”與底線倫理的關系。我們中國人最講恥感,我也認為現代人我們最或缺的也是恥感。“恥”這個字繁體字是一個耳朵一個心。什麽意思呀?人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你說錯了話,做錯了事,你覺得耳朵發燒,你覺得心跳加快或者難為情,這就是羞恥之感。子曰:知恥近乎勇。這個恥感實在是太重要了。中國古人用“國之四維”,比喻民族、國家的四根道德支柱。這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則可正也”,桌子有點傾斜呢你還能把它正過來,“危則可安也”,你危險的時候還能把它轉危為安,“覆則可起也”,倒下了你還能把它扶起來,“滅則不可覆錯也”,就是說四維都沒有了就沒救了。這是儒家講的第二點。
儒家還有一個指向,就是講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中國儒家相信人的德性、人的價值的源頭是從外在的天地自然來的。也就是說,天地外在自然是人的價值的源頭,這就是《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的深刻內涵。為什麽要這樣講呢?既然天地萬物是我人性的根源,那我怎麽會把它當作我的征服對象去征服呢,那是不可能的,那也完全是樹立起一種崇敬和敬畏之感。儒家的敬畏感是敬畏德性,害怕德性喪失。這種敬畏價值源頭是天地自然,有一種宗教的情懷。儒家講有一種東西遊行於天地之間的大道、這種德性,我們應對之有所敬畏,做到“上啟於天德,下貫於人德”,“天人合一”,“存理覆性”,如此才能“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天人一體的境界、成人成聖的境界。中國古人用“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來描述這種境界。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儒家所說的自由的境界。我想,今天的講座,主要想把中國傳統的文化智慧呈現出來,用先賢的哲思來彈撥我們的心弦,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凈化我們的心靈世界,提升我們的生命層次。最後用“經常開開自己的左邊頻道!”這句話與大家共勉。(2015-07-13 愛思想網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