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拙作《風聲》獲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7年度小說家獎。此文是獲獎感言。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此刻在想什麽,也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會如何,是晴到多雲,還是雨過天晴?這個世界是神秘的,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很多事情我們知道後又被弄得不知道了。所以,我現在幹脆什麽都不想知道,只想一言以蔽之——這世界是神秘的。
我得這個獎,我認為是替這個神秘的世界又加增了神秘的內容。我是說,我和這個獎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和關系,我幾乎想都沒有想過。說真的,四十歲前我渴望得獎,莊重文獎,馮牧獎,魯獎,茅獎,省內的獎,省外的獎,我都暗自念想過。但是現在,從四年前起,我改變了自己,我不再念想那些獎。為了安慰自己,我非常刻意地記住了一位文學大師的話,這位大師說:得獎總的來說是滿足虛榮心的,既然是滿足虛榮心,那麽不得也罷了。但奇怪的是——也可以說神秘的是,從那以後我斷斷續續得了一些獎。為了體現我的成長和成熟,我不允許自己在獎狀面前喜樂,我套用大師的話對自己說:那不過是滿足了虛榮心,虛榮心總的說是要克服的。我盡量保持平常心,把因為得獎而可能異動的心熨得服服帖帖。
但是此刻——或者確切地說,從得知有此刻的那一刻起,一種喜悅按捺不住地浮沈在我心間,像花香之於花開一樣。這有兩種可能:一、我四年來對自己改變是假的,起碼是不徹底的;二、是這個獎已有的榮光擊垮了我,就像我以前部隊的一位首長,他在一只裝滿百元大鈔的坤包前弩張劍拔,虎虎生威,但一天晚上當這只坤包換成一只麻袋時,他變得談笑風生起來,輕淺的笑容,期許的目光,稱兄道弟的平易近人。這是他垮掉的形象,我一點也不欣賞。鑒於此,我不知道得這個獎是我的幸,還是正好相反。
我得獎是因為《風聲》,這是一部我用大腦寫出來的小說。我一直簡單地認為,小說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用頭發寫,一種是用心,還有一種是用腦。用頭發寫的人叫天才,寫出來的東西叫天賦之作。天才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是從冬瓜藤上結出的西瓜,橫空出世,無法無天,可遇不可求——一般說來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一遇。所以,這沒什麽好說的,也沒人能說得清。可以說一說的是,用心寫還是用腦?這是個問題,而且我們有選擇權。
我知道,要想留下傳世之作必須用心寫,我們平時談論的那些經典名著大多是用心或者是用心又用腦寫成的,光用腦子是無論如何寫不出這些傳世巨作的。但用心寫經常會出現兩個極端:好的很好,差的很差,而且差的比例極高。那是因為大部分作家的心和大部分人差不多,榮辱要驚,愛恨要亂,欲望沈重,貪生怕死。相對之下,用腦寫可以保證小說的基本質量,因為腦力或者說智力是有參數的,一個愚鈍的人總是不大容易掌握事物的本質,分辨縱橫捭闔的世相。我很希望自己能夠用心來寫作,同時我的智力又告訴我,這可能不是一個用心寫作的年代。用心寫作,必須具備一顆非凡偉大的心,能夠博大精深地去感受人類和大地的體溫、傷痛、脈動,然後才可能留下名篇佳作。但這個年代用李敖的話說:形勢大好,人心大壞。我不相信我的心在這個潮汐一般的市聲以無以覆加的速度和力度,洶湧地遮蔽心靈的年代裏能夠出汙泥而不染,獨秀於林。當我看到周圍人的欲望和黑暗被無限地打開,喧囂得連天上的雲層都變厚了,地下的水不能喝,身邊的空氣汙濁了,我更加懷疑自己的心早已蒙羞結垢,因為無論如何我不可能比大自然更了不得。統而言之,我不信任我的心,所以我選擇用大腦來寫。
用腦寫,通俗地說是把小說當做一門手藝活來做。1944年,博爾赫斯通過給一本小說集命名的方式宣稱:小說是手工藝品。這讓不少小說家們心驚膽戰,一時間遭到各路豪傑的無情怦擊。是啊,感天動地的小說——心靈藝術——怎麽可能是手工藝品呢?事實上,我敢肯定,博爾赫斯自己也不會這麽認為的,他所以這麽說只是一種態度,是對小說家們日漸疏離技藝的一種質疑,一種不滿,一種嘲笑,一種呼喚。說到底,把小說說成手工藝品,是對小說的一種退到底線的說法,是對小說家註定應該遵守的紀律的強調。我們應該承認,我們的小說已經變得越來越平庸、弱智,缺乏教養,我們很在乎寫作速度,卻不在乎筆下人物的長相、口音、身份,更不要說人事變遷的邏輯道德和心理坐標了。我記得李敬澤曾諷刺我們小說家都是地鐵司機,只管一路狂奔,把人拉到目的地了事。他認為小說家應該是三輪車夫,一路騎來,叮當作響,吆五喝六,客主迎風而坐,左右四顧,風土人情,世態俗相,可見可聞,可感可知。我用腦寫,就是想當一個三輪車夫,把各條路線和客主的需求研究透,然後盡可能以一種服人的實證精神,給客主留下一段真實的記憶。把假的說成真的,這是我們小說家的基本功,也是我們想讓小說可能承載其他意涵的物質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是假的,破的,你往裏面裝最救命的東西最終都是要漏掉的,更何況今天的看客似乎?不需要救贖,起碼是不願意被蠻橫地救贖。我認為,我們不少小說對讀者的態度是有些粗暴和蠻橫的。
最後,我還是要說,這個世界是神秘的——因為喧囂和混亂而變得更加神秘,我什麽也不知道,雖然說了這麽多。
謝謝大家。
2008年4月13日於廣州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