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敦煌,是中國在海禁未開,通西方的大道。離縣城十幾公裏路,自北魏以來,經過隋唐五代宋元以及清,都把沙石崖上鑿了好多佛洞,就叫千佛洞。到敦煌千佛洞去參觀,那不是太容易的事。因為千佛洞沒有旅館,沒有吃喝,晚上還沒有被蓋,這些東西,事前都要好好的準備。因為到千佛洞去,經過沙漠,動不動好幾十裏沒有人煙,借也沒有地方借去。我們把一切東西,都已準備得很好,因之沒有問題。
談千佛洞先談外表。我們汽車經過上千裏的沙漠,我們左右回顧,全是白茫茫的不毛之地,車輪下面,也是沙漠和鵝卵石子。後來汽車司機說是到了,我們看見有一個山頭,也是光禿禿的。可是那沙山突然中斷,彎成一個口子。口子裏卻是白楊羅列,把它變成樹林,這就是千佛洞了。
我們由樹林穿過,挨著山邊走。這就看到山壁上,開了好多洞口,有的山壁上開了極大的敞式洞門。裏面塑著很多的佛,還是穿著五色斑斕的法衣。有的洞門懸在半空,修起一股棧道。有的俯伏山底,大門洞開。總而言之,滿山壁上,全是
紹洞子,有一公裏長哩。白楊,我們看來,不算稀奇。可是樹在這裏,便是稀奇之物。這裏的白楊,有五六丈高,而且不帶旁的樹,因為旁的樹,越發不易生長了。
這裏兩邊都是小山,中間夾了一條幹河,也變成沙漠了。口外自東到西,是一條大沙漠,在千佛洞對過,這山名叫鳴沙山。這裏的山,都是積沙,內中藏著鵝卵石。自然,這山上不長樹木,也不長草。事倒奇怪,這裏鑿壁卻雕塑許多佛像。還有一事,從前西域僧人,每到榜晚,卻見鳴沙山金光萬道,就說這裏是佛地了。
千佛洞是籠統的一個名詞,要論起名之初,那倒真有千余個佛窟。這多年以來,佛窟就屢次倒壞。尤其是明朝,嘉峪關以外,就視同化外,倒壞之處更多。所以到現在,真正的佛洞,只有四百六十九個。這四百多洞子,探紀如下:魏窟三十二個、隋窟九十個、唐窟二百零六個,五代窟三十二個,宋窟一百零蘭個,西夏窟三個,元窟八個,清窟五個。這麽多佛窟,先看哪一個呢?後來決定,先請這裏人,帶我們先看一個大致,回頭就看各人的嗜好,你要對哪個洞子有興趣,就看哪一個洞子吧。
我們把佛窟看了,這裏畫的怎麽樣,以及塑的怎麽樣,我們自覺程度淺,還談不到;不過這裏有眾人必須知道的,我們談一點。
第一,是三尊大佛。鳴沙山對過有七層屋槍,都是亭臺樓閣的模樣,你稍微站得遠一些看,像真的一樣。其實這是嵌在石壁上的,就是屋檐小一點吧。走進洞去,也是很大一間殿宇,可是石壁都沒有圖畫。朝裏一些,只看到一件袍子的下角,怎麽懸下來,我們還不能望見。挨著袍子邊,朝上看去,是洞內鑿成七層高的佛窟。這高的窟,就是裏邊光立著一尊佛像。這佛身披著裂裝,模樣十分和氣。這是一位釋迎牟尼的像,佛像有華尺十丈高(三十三公尺),除了雲崗石佛而外,恐怕也沒有其他地方的佛像可以相比吧?洞為盛唐時代所造,總共費了一十三年功夫,可想這是何等偉大。至於身上所披的架裝,以及衣服裏外面,塗飾的顏色,也還半新,這不知是原來的顏色呢,或者是後代重修的,但觀看顏料的配合,決計不是近代的。
第二,也是一尊如來佛。出洞往北走,中有一門牌為一三O號,這大門是封鎖了,我們走旁門進去,進去之後,上了盤梯兩層,有樓,佛像剛到一半。這裏向西開有極大的窗戶,憑窗觀看,佛像共有二十五公尺,把以前那種大佛來比,小了一丈多,其余,所制無甚分別,也是盛唐年制。
第三,是一尊臥佛像,在這一列佛窟的盡頭,是一個西夏制的佛窟。西夏為拓跋氏。當年割據稱帝,宋朝打了好多年仗,總滅不掉他。一度建都橫山縣,後都寧夏,割有陜西邊境,蒙古自治區、甘肅西北。他建立這樣一個洞頭,自然要看上一看。
洞在浮沙上,先立了一個廟門。進門,站著幾尊神像,都有威武之氣。最奇怪的,。凡胸上或者手上,都盤弄著或者擒拿著一條蛇,這不曉得是何意義。外有兩只娜子,作跳躍狀而且昂起頭,這越發不解了。觀後入洞,洞內,為一張睡榻,兩頭都不空,上面睡了如來佛。身子有兩丈多長。睡容為一手長垂,覆蓋著在自己左腿之上。一手托著自己的右額,雙目微閉,似睡未睡,這個像塑得很是不壞。身後站立七十二弟子,其像高不過二尺,環立在如來佛身邊,都沒有快樂樣子。
這洞畫的供奉人,衣服及鞋帽與漢人有什麽分別沒有,我本想研究一下。但是壁上像只有尺把高,看起來,男人長衣方巾,女人也是長衣,腦上挽了一個圓髻。洞中又很陰暗,可說一無所得。
我們談完三尊大佛,就對洞子也談上一談,當然這不過是百分之一而已。先說北魏的洞子,假如我們為了立刻就看到的話,穿過楊樹林,這裏有一座古牌坊,上面題了字,日古漢橋。穿過牌坊去,有坡子,兩旁有木欄桿,因為這坡子相當的陡。這裏佛洞,就一個挨著一個,而且上下都是一樣,最多的洞子,有上下五層。所以走這坡子,就越過兩層佛洞,方才到達我們所要到的佛窟。這才第一看見北魏窟。這裏所謂北魏,不是曹巫的魏,是晉朝已不能守北方,交與魏國。那魏國拓跋氏,,建都洛陽,北幾省的地盤,差不多都歸了他。洞裏有幾尊佛像,是何時代出品,還不能定。至於壁上畫的壁畫,那確是魏朝人的手筆。它這畫一律是粗線條,眼睛畫兩個圈圈,嘴上畫一撇,這就是眼睛和嘴。但是畫得好,畫得剛剛就像嘴和眼睛。其余身上有脫赤膊的,也畫幾根粗線條,將上下一鉤,就兩條胳膊出現,這個完全以曠野表示。
離開這裏,兩邊佛窟都可以相通的。不過佛窟,有大小不同。有大的,有我們屋子四五倍大,照樣是雕格玲瓏。小的呢,那就只好容一人在裏面。因為這是當年供奉人供奉著佛,就打一佛窟,供奉人有的錢多,就打大些,有的錢少,那就小得只容一個人。但是雖然大小不同,供佛都是一樣,所以佛的香案上,至少有三尊佛像。我跑了許多洞子,有的低著頭,一翻身就是一洞,有的就如同進了廟裏一樣,十分寬大。
我們以朝代而論,先就論到隋朝佛窟。隋佛窟中佛像的衣服,花紋很少,佛像有時呆板一點,不過所畫的供奉人,都長袍大袖,那就不是魏佛窟所配的人像,是曠野一流了。而且不但衣服花紋很少,那折紋也少得很。隋朝在中國雖是統一了江南江北,但是年數很短,還沒有在藝術上表現特點。
回頭就論到唐朝了。唐朝在畫上是兩個特點,一個是盛唐,一個是晚唐。盛唐畫法,只是堂皇富麗,晚唐的畫法,卻甚細致。本來唐朝佛窟這層也有的,只是求幾幅代表作,還是向底下去看,經過了底下靠北幾個佛窟,這就到了幾個盛唐時代的代表作的洞子。這裏有一個佛有半座佛堂那樣大,上面有五尊佛像,塑法都十分自然。尤其居中一個,對人嘻嘻地笑。至於所穿衣服,這都有細細的波紋。畫人像方面,自然只能代表唐時候的人。男子頭戴烏紗,身披著長袍,異常寬大。至於女的頭發,都是頭上梳一個圓圓的發髻,束在頭頂當中,外穿一件半長的長袍子,下面露著裙子尺把多長。這個時候,都是天腳,鞋子前面,一個平頭。手裏提著香爐,但香滬不是現在的香滬,像個熨衣服的熨鬥。提了一只柄,上面還有一個圓蓋。至於十三四歲的姑娘,頭發左邊梳一圓髻,右邊梳一根辮子,橫過來塞在小圓髻之下。此外,一把遮陽傘,傘的樣子,也和五十年前的萬民傘差不多,但是它的傘柄不同,就是傘下傘柄約有尺把長,稍微彎彎一曲,那陰處恰蓋在前面人的身上。這雖不足代表唐朝的全部,然而這總可以表示一點點吧?
至於五代畫,我看到與唐朝尚無分別。到了宋朝,這個佛窟的作風,又是一變。我曾參觀許多佛窟,所塑的佛像貌,以及衣服,又覺得稍花一點。但是所塑的像,那精神沒有以前的好。所有供奉人都是長袍要瘦些。唐朝供奉人,大的畫得比我們人還高,至於宋朝大的也不過兩尺高,小的就幾寸高了。
下降元清兩代,我匆匆看過一遍,無甚可言。再就佛的畫像說,畫著的多是佛家故事,都在佛窟兩邊墻上,這本是極好的故事畫,但大半均已模糊。我們細細觀看,這裏分成舍身餵虎,得道成佛等等。這些故事,盡管是佛出世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當作參考資料,了解古來的生活。比如說,我們沒有凳椅坐位,這畫裏,就有些比桌椅還矮的桌子,供奉鮮果,這就可以想到古來堂屋是怎樣一個模樣。又比如說,我們從前牛車馬車是怎樣的坐法。這畫裏,畫得也有。所畫的牛車馬車。比桌面還要大,比桌子還要高,人盤了腿坐在上面,這也可以想到我們古來馬車是怎樣坐法了。所以這些古董雖然還是古董,但翻開歷史,比沒有參考,那總要好得多。
敦煌要談的事情是很多,這僅是我草草勾畫出的一個輪廓。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