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蔣勳曾說自己是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現在他已經可說是美的宗教家。

近幾年來,蔣勳走遍竹科與各地演講,到場的聽眾們彷彿都期待受到“開釋”,除了在席間對於充滿抑揚頓挫的感性分析頻頻點頭,發問的許多也都是已超乎美學的人生之問。

事實上,這幾年來,蔣勳談的美,也有很大的變化。

他過去比較偏向幫助大家賞析藝術之美,但他在與聽眾愈來愈多的互動中發現,許多上班族的餘暇時間已極度有限了,刻意附庸風雅地去欣賞音樂會、畫展已經沒有必要。

重拾與周遭人的感情,重新找回“像個人樣”的生活方式,才能對美真正有所體會。

本期美學學院專訪蔣勳,分享上班族也可以找回的生活之美。幾年來,幾乎所有的竹科企業我都去過了,和企業的人有所接觸後,我才知道我過去有“知識偏執”的狀況,但我並沒有真正認識30歲上下的職場工作人員。

竹科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員工平均年齡是31.8歲,他們都是最優秀大學畢業的菁英。

開始工作的前10年,是人生很重要的階段,但他們卻通常是11點以後才下班。

要戀愛,可能沒有時間戀愛;要買房子,就用世俗的固定模式買房子,找一個大家認為有名的設計師;要結婚,但用很草率的方式結婚。

我知道很多工程師經由輔導去娶烏克蘭新娘,他們可能連戀愛的時間、耐心都沒有。

真正的美,作假不得

我原來希望的藝術是能恢復人的品味和人的感覺,但他們接觸了這些東西卻沒有感覺,像有些企業會固定舉辦一些音樂會,但他們卻沒有辦法進入那個世界。

所以我現在希望向大家說的是“人的原點”,當我們失去了人的原點,談所有的美都是假的。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信義路上億元的豪宅,找了日本最有名的設計師來裝潢,但有一次我去他家,發現他住了兩年,可是廚房裡所有進口廚具的膠膜都沒撕掉。

                                             (文/麥立心 2007年5月 Cheers雜誌

Views: 209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OVEPI on August 16, 2011 at 5:55pm

讀過許多蔣勛的書,在這里讀到這篇文章,有點傷感。我們年輕人怎么啦,居然活得“沒人樣";我覺得蔣勛沒有夸張,我們的確是離開自己很遠了,忘了人的原點。

最近在整理Bruno Walpoth的木雕照片,大家可以在愛墾納達的照片欄目看到,讓我明白一點,美不是什麼,是體會到生命本身的好感覺。看看Bruno的創作,選擇的對象都是普通人,然而就是雕得神,好像雕象在和你說話的樣子。那肯定是藝術家與模特兒之間有很好的溝通,讓藝術家抓到了那對象的神韻,美是這樣產生的。

moooi說,許多朋友見面,好像都無法好好交流。年輕人(好像我很老很老了)沒法子和人溝通,卻有本事和電腦溝通,人變得只能和機器來往;我看過男女朋友見面,各玩各的iphone、FB,不知道約會來干嘛。這是個問題!

很多人會說,人與人不溝通好像也沒事。只是很多人沒發覺到,他不和人溝通,實際上就成為某些事物單向推銷的對象。有些所謂的”偶像“(好像百萬主播說的那兩位仁兄,我想我知道是誰,最近風頭的確很勁,有點功高震主的模樣),以為自己有名氣了,說什麼垃圾人們都會接受,都會在網絡上受人轉播、推崇(我相信是操作的),許多人便上網捧場,期待他們下次在那里露面。

可是,像百萬主播這類的朋友可不買賬,在網絡上說出來和其他網友溝通。這動作可能很小,不像moooi說的,在演講會上沖上去和人理論那么大陣仗,但總會找到同樣想法的人互通信息,理清一些觀念。這是科技給予我們的方便,可以更快讓更多人看見真相。

當然,心思時時刻刻讓手機、ipad帶着團團轉,也是一種病態。可是,換個角度看,人人追着自己有興致的事物發展,也不一定是壞事。問題是,我們有讓人感到有興趣的事物嗎?有的話,我相信人們還是會追着看。人們不一定只有興趣三級、不文明的東西。

Comment by 百万主播 on August 16, 2011 at 1:11pm

很了解moooi的心境,你說“這輩子不結婚,大概也沒有問題”;“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有本事過自己要過的生活。”可是,你在“發牢騷”,可見你并不甘心。我的意思不是說你不甘心沒結婚,而是不甘心人與人怎么越來疏遠?

科技、媒體熱鬧得很,可是似乎并沒有促進人對人的了解;也沒促進我們對大問題的了解。很能明白蔣教授的憂心,人都不了解自己了,怎么去了解旁的人與事與物?美學,似乎太奢侈了吧!

我們現在用手機、ipad之類的,不外為了兩點,一為了工作,加速了效率,方便我們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二是為了娛樂,工作苦啊,所以要抽空在零零碎碎的時間里找點樂子。我們拿個ipad不是隨時隨地,一有時間便看看有何新的MV、trailer?

我懂得你的意思是,做很“多”事情,未必就是做“對”了事情,尤其是關系到大我(靠,我好像很偉大似的,原諒我找不到更好的字眼)的事情,需要具體行動的事情?我們懂得了很多事情,對許多事情其實卻是無能為力的。

有些事,對的事、好的事,需要更多的人來一起做。至少我覺得,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成為一些事情的犧牲者。

說一個例子,前陣子朋友要我買一場演講會的餐卷,我帶了姐姐的小孩一道去吃飯,順道聽演講。分別來自西馬據說是很“紅”的青年導師,從頭到尾整個演講,并沒有談到我們應該怎樣改善問題重重的社會,只是從頭罵人罵到結束。最最難堪的是,他們居然臉不紅頸不赤,開口講粗話、講三級片的東西。害得我要向姐姐道歉,她的孩子無辜的坐在我旁邊。

當中居然有人鼓掌、喝彩,還說“爽啊”、“爽啊”,很變態。後來我發現,帶頭鼓掌、喝彩的,其實只是有組織的一些人在做。朋友告訴我,是演講者從吉隆坡帶過來助陣的“粉絲”。其他的在場者受到影響也失去了判斷力!

moooi你說你念大學時喜歡一群人去聽演說,一起自動的為精彩的演說鼓掌。這等事,還是有人在做,只是這群人做的,是很令人難看堪的事。我和我的外甥成了這場演講會的犧牲者。

科技是中立的,我們可以借科技完成大家一起做好事的行動。也應該這么做,免得自己成為濫用科技、挾持民眾熱情者的犧牲品。

Comment by moooi on August 15, 2011 at 11:01pm

我常常想,這輩子不結婚,大概也沒有問題。男人可以到烏克蘭、越南找個女人;我們女人怎麼辦,總不成也出國去隨意找個男人嫁。

其實想想也沒事,這輩子也不太難過。以前的女人要依賴男性,有個伴,有個依靠;現在可不同了,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有本事過自己要過的生活。我們現在的問題,正好是我們都有本事了,似乎誰也不需要依靠誰。

有時候,想找幾個朋友出來聊聊,卻發現她們好像更有興趣Iphone、blackberry上的那些人與事,多過眼前活生生的人。和你談沒幾句,又看手機,然後拉個手機上出現的事物來說。斷斷續續的,很沒意思。

我很懷念以前大學時候朋友間的深談。那時候,看什麼事不順眼,大家集中注意力、聚焦興致地談着談着,便能拿出好的行動方案來對付。有時候,老師們會說:“有頭腦,還有勇氣啊。” 青春的美學啊!

自個兒一個人是沒勇氣的,因為力量有限,看法也可能偏執。就像去聽演講會,聽見臺上的演講者滿口胡言,若是自己一個人總不敢喝倒彩,更別說上前去辯論。往往一群同學同往,一個人喊,其他人就跟着喊;一個人鼓掌,其他人就跟着鼓掌。很有力量。

畢業出來,工作久了,求變的勇氣慢慢消失了,因為一個人很彷徨。路子自己走,好朋友似乎都被別的事情拉開了注意力。有時候好像要上他們的面子書,才可能得到他們的留意!

好懷念生活在團隊中的日子。社交媒體給我們組織了圈子,好像也圈住了我們的深談、探索與行動的能力。今晚寂寞,讀了蔣老師的好文字感觸良多,牢騷多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