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錢德拉塞卡(1910——),印度天體物理學家。生於印度拉合爾(現屬巴基斯坦)。先後在印度馬德拉斯大學和英國劍橋三一學院學習,畢業後在三一學院。芝加哥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主要貢獻是發展了白矮星理論及對恆星大氣輻射傳能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恆星結構研究導論》、《恆星動力學原理》等。1953年獲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1962年獲英國皇家學會皇家獎章。
近年來我思考的問題之一,是有關人們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動機。我對這一問題的某些思考結果已收進了我的演講文集《真理和美:科學中的美學和動機》。
我想探討以下幾個問題:1.在某種意義上講最令人費解的自然特性;2.人們為追求知識而奮鬥的目的;3.人們對這種追求感到滿足的原因。
愛因斯坦講過這樣一句話:
「關於自然,最令人費解的事實就在於它的可理解性。」
這闡明瞭一個深刻的真理,而且在其他一些科學偉人的著作中也找到了印證。例如,尤金·維格納就描寫過兩種奇跡:「自然規律存在的奇跡和人類的智慧預測它們的能力。」薛定諤認為,後面一種人類的智慧能夠預測自然規律的能力,可能遠遠超越了人類理解力的範圍。
當開普勒在根據哥白尼體系分析行星軌道時,他發現古希臘數學家們為了尋求他們內在的數學美而研究過的曲線,竟然恰好是用來表示行星的運行軌道所需要的那些曲線。在評論開普勒的這一了不起的發現時,愛因斯坦曾這樣寫道:
「看來,人類的智慧能在我們發現某種形式實際存在之前就已事先獨立地將它們構想出來了。開普勒的輝煌成就正是這樣一種事實的最精彩的例證,即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來,而只能通過將智力創造同所觀察到的事實相比較而獲得。」
讓我重複一下這一至理名言的關鍵部分:「人類的智慧在我們發現某種形式實際存在之前,就已經事先將它們構想出來了。」
如果接受我們在瞭解自然界的「合理性」方面是「無能為力」的這樣一種看法的話,那麼我們對用於科學的一般措辭「追求知識」又作何理解呢?
「追求」具有在打獵中所用的「追逐」一詞的一般含義。就我們所處的時代特點而言,我們對「驅逐機」這一復合詞也很熟悉。我們能否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如同被追逐的狐狸或被緊追的敵機一樣,知識就是某種我們預先就知道其存在的東西,而我們的「追求」是為了獲得它呢?當然,被我們歸在「知識」名下的事物的某些方面屬此範疇。因此,發掘很久以前的生物遺留下來的化石或古代文明的遺跡,標度最高的山峰或測定最深的海洋,所有這些都是人類胸懷壯志的戰鬥。
但有人可能還會問:那麼知識是否就是我們以同「因為它的存在」而渴望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登山家們一樣的精神去追求得到的某種東西呢?如果是這樣,當有人告訴我們研究就是一種對未知的探索時,對標繪出當我們在開始對它進行探索時連它的存在本身都還不知道的領域又作何理解呢?當開普勒開始對幾個世紀積累起來的觀測結果進行長期而艱巨的分析工作時,他還並不知道隱藏在浩瀚的觀測細節中的卻是他所發現的質樸的規律。而牛頓在他觀察到蘋果掉地以前,也並不知道開普勒的定律可以用他的運動和引力定律輕而易舉地加以解釋。
也許我會被指責為詭辨。事實上可能有人會說,在追求科學知識中,如果人們不是瞄準某個物質,具體的目標,那麼它們的目標就在於擴大作為自然界的主要標記的序列與和諧。實際上,對一個科學家而言,自然規律的序列、和諧、勻一性和普遍性真像珠穆朗瑪峰之於登山家一樣。
但這是否就是我們追求知識的全部意義所在呢?舉例而言,我們是否想把新的知識定量化到這樣的程度,以使他人能夠分享它,甚至能夠利用它來給人類帶來歡樂和福利呢?如果我們有這種願望的話,這又會給人們自己的感性認識的提煉和想像力的擴大帶來什麼益處呢?難道華茲華斯為牛頓寫下的著名詩句沒有它的真實含意嗎?他寫道:
「一位智者的大理石豐碑永世長存!他獨自馳過了不熟悉的思索的海洋。」
真的!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最偉大的藝術家們,在他們大功告成的時候都返回到了他們的自我。
我相信,這些最偉大的智者為了擴大他們的想像力而作過的嘗試,也在牛頓的基本原理的遠程性的、分層次的、冰冷的風格中體現出來。這些基本原理的持久的價值,原因就在於牛頓對宇宙的想像力,同樣也在於他憑借這種想像力總結和組織發現的卓越品質。
最後,我想談一個人對他的學術上所作的努力感到滿足的原因。
也許,我首先應該排除這樣一種「權威」性的觀念,即認為對學問的報償在於揚名和贏得社會聲譽。我想,一個人要拋棄這種世俗觀念,至少他應感到要超脫它。然而,事情卻並非那麼簡單。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不受人類的敏感性的影響,以致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所尊敬的同事們的讚賞會完全無動於衷。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會以自己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樣的願望:後人會承認我們用自己有限的能力進行不屈不撓的奮鬥而應該得到的地位。
現在,讓我試著直接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明明完全瞭解他自己先天的和經常都可能會遇到的難以逾越的限制,他還是將自己獻身於學問和一種失敗多於成功的永無止境的拚搏生涯呢?在T.S.艾略特寫的《心腹職員》一書中,他已對此作了回答:
一個人應該具有一種蠟炬成灰的激情,去從事他難以勝任的事業。 (王乃粒 譯)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