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說文學之美·更持紅燭賞殘花

《花下醉》,一看題目就感覺到晚唐氣象。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沈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花”與“醉”是兩個意象,花是繁華、華麗,醉是頹廢、耽溺、感傷。“尋芳不覺醉流霞”,花有一點遠,所以才要尋芳,當然這個花可能是自然界的花,也可能是某一個美麗的女子,或者自己生命裏眷戀過的某一種情感。他不知不覺為流霞美酒所沈醉,另一方面,流霞也在極言花之炫美,令人傾心。這種經驗不是文字的堆砌,是更精致的感覺的捕捉。“醉”與“霞”,本來是兩個沒有關系的字,但組合出來的意象非常豐富,好像鮮花變成了一個人酡紅的臉龐。

象征主義常常被形容成萬花筒,裏面的東西其實不多,可是轉動的時候,產生的交錯經驗非常多。象征主義的美術、文學都是類似於萬花筒的經驗,我們用四個字來形容叫作“錯綜迷離”,不是直接可以註解的,必須用比喻的方法。註解李商隱最好的恐怕是王爾德,直接用王爾德去註解他,恐怕更容易懂。

“倚樹沈眠日已斜”,靠著樹邊沈眠,也很有晚唐的感覺,有點低沈,有點困倦,有點慵懶。我們會發現在盛唐時代,每一個詩人都精力旺盛,拼命想要跑來跑去。到晚唐的時候,大家都有一點累了,想要睡覺。象征主義的詩似乎都和慵懶的情感有關,有一點對於萬事萬物都不那麽帶勁的感覺,不那麽向外追逐。一個階段之後,向外的追逐轉成向內的安定,晚唐時期這樣的轉變非常明顯。前面的人都在往外征服,忽然發現心都空掉了,向外征服的意義何在?所以開始回來講自己。即使在盛唐時期,像王維這樣最有反省意識的詩人寫的也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現在卻是“倚樹沈眠日已斜”。

我們看過的李商隱的這幾首詩,整個背景經驗全部是晚霞、夕陽。好像盛唐時期的詩人看到的都是朝日與月圓,晚唐時期的詩人看到的都是孤星與晚霞。這裏面很明顯寫的是心事,而不是風景。

後面的兩句,是最常被引用的:“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如果你有一天舉辦一個很盛大的生日宴會,杯盤狼藉、賓客散盡的那一剎那,大概是最孤獨的時刻。那一剎那之間,會有巨大的荒涼感。悉達多太子在二十九歲出家時,就是這個狀態,忽然酒醒過來,看到旁邊陪伴他的宮女、妻妾,有一種荒涼感。那是他第一次出走。生命裏面的“客散酒醒”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我不認為李商隱是在講宴會的狀態,我覺得“客散酒醒”是在講大唐盛世的遠去,李白走了,杜甫走了,王維走了,大時代的風雲人物全部走完了,人們也從那種陶醉中醒過來了,其實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可以反省的時刻。

最後一個句子,“更持紅燭賞殘花”,完全是晚唐的感覺:只剩一個人了,這麽荒涼,這麽孤獨,把紅色的蠟燭重新點起來,拿著蠟燭再去看已經殘敗的花。紅燭是華麗的,是暖色調,相對於殘與花,又把繁華與幻滅放在一起,把華麗與感傷放在一起。李白的詩喜歡用“金”,李商隱的詩很喜歡用“紅”,他的紅總是和殘、冷在一起出現。從象征詩派的意象來看,他用字非常精準。這其中是不是有一種眷戀?好像花都已經敗落了,也知道大時代的繁華已經走完,可還是不甘心,還是無奈,還是願意拿著蠟燭再去看一看最後的殘花。

大時代的沒落經驗已經呼之欲出,這是為什麽我們一再提到詩的時代象征性是所有藝術形式當中最高的。詩歌比繪畫、音樂、小說或散文的象征性都要高,因為很精簡,就是很簡單直接地把感覺說出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或者“更持紅燭賞殘花”,表達的都是同一種感覺。我們很熟悉的晚唐詩還有“留得殘荷聽雨聲”。夏天已經過完了,荷葉都已經殘敗了,照理講應該把它收掉了,可是詩人跟園丁說:“不要把荷葉收掉,把殘敗的荷葉留在那邊吧!”那個人就問:“荷葉都已經枯掉,這麽難看,留著幹什麽?”詩人說:“留得殘荷聽雨聲。”下雨的時候雨打到枯掉的荷葉上,有一種美好的聲音。這是非常明顯的晚唐經驗,即繁華盛世沒有了,在一個有點萎靡、有點慵懶、有點困倦的時代裏面,努力為自己找到一點生命的美好。

Views: 6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