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新聞·李夢:女記者獲諾獎 非虛構文學迎來曙光?

瑞典當地時間10月8日,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白俄羅斯女記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得獎。諾獎委員會頒獎詞中有一句:她的複調書寫,是對我們這個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出生,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系,曾任職記者,參與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等重大歷史事件。她的代表作包括《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以及新近推出中文譯本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作家藉由這些非虛構文學作品直面戰爭和災難之殤,與讀者一道反思苦難並思索人生。

此前固然有馬爾克斯和海明威等諾獎得主以記者身份為報刊撰稿,但他們的獲獎作品,比如《百年孤獨》和《老人與海》等,仍為虛構類作品。而女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獲獎,是非虛構類文學作品首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褒賞。

何為非虛構,為何非虛構

通常,文學作品大致分為「虛構」(fiction)與「非虛構」(non-fiction)兩類。按照作家王安憶在《虛構與非虛構》一文中的講法,「虛構」極其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形式,而「非虛構」作品則有一種現成性,放棄創造形式,每每以一種自然形態呈現。王安憶所謂「文學創作就是虛構」的觀點固然值得商榷,但事實上,她試圖強調的是「虛構」在文學審美性上的重要價值。她認為,在非虛構語境中,當我們「從審美領域潛回到日常生活普遍性」的時候,文學的意義也便消解大半了。

對此,阿列克謝耶維奇持不同觀點。在其個人網站的一篇文章中,阿列克謝耶維奇提到,在如今這個多元化和多層化的時代,紀實文學註定是「反映現實」的最佳手段,因為藝術本身在呈現現實上,常常是蒼白無力的。「我認為,藝術無法理解人性中的許多事情。」換句話說,阿列克謝耶維奇更看重文學作品的內容實體,以及字裡行間醞釀鼓脹的那些足以擊中人心並引發共情的力量,而非形式之美或架構之精。《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書的中文譯者呂寧思形容這位白俄羅斯女作家的作品,好像「是用錄音機放給你聽的」。

過去二十年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創作的五部作品,包括講述切爾諾貝利核災的《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回憶阿富汗戰爭的《鋅皮娃娃兵》,以及關於二戰中蘇聯女兵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都是非虛構類文學的代表。她甚至直接使用「口述歷史」這一方式,採訪當事人,並試圖透過這些關乎回憶及往事的語句和表情,還原普通個體面對紛亂世事時的淡定或慌亂,欣悅或悲傷。曾有評論人質疑身為記者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將過多的書寫者情緒投入作品中,但不得不承認,這位白俄羅斯女記者為當下的文學創作打開了一個更客觀且更具現實意味的全新面向。

或者可以說,阿列克謝耶維奇在紀實類新聞寫作與虛構類文學創作之間,找到一處舒適安身的角落。無怪德國出版商和書商協會評價其作品時,稱「阿列克謝耶維奇創造了一個將在全世界得到迴響的文學門類」。

非虛構文學在中國

反觀中國,非虛構類寫作近年來也頗為流行。2010年,《人民文學》雜誌社曾組織過一場針對「非虛構類文學寫作」的研討會。當時,正逢美國《紐約客》駐華記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憑藉《消失的江城》和《尋路中國》等非虛構文學作品,漸漸在中國讀者群中積攢起名氣。從1996年起,何偉長居中國,先後輾轉四川、北京和青海多地,記錄下三峽大壩建成、北京申奧和傳統工廠轉型等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重要事件。身為記者的他,一方面採訪當事人(被採訪者以普通人居多),一方面從親身經驗出發,以「他者」視角觀察這一亞洲大國在社會轉型期經歷的種種奇觀。

與此前外國人寫作中國的作品不同,何偉常年在中國居住的經歷,以及他的新聞專業素養,種種都令到他的敘事更為客觀,與其說為滿足歐美讀者的獵奇心理,不如說是為這個變動中大國留下了一份難能可貴的非官方史料。這些來自民間和底層的聲音,是宏大敘事之外的補註,從更為個體化、更易感知的角度,拓展並豐滿了二十一世紀中國當代史的書寫。

正如阿列克謝耶維奇的著作因為對於現實過度直白的指戳而被當局派發禁令,非虛構文學作者在中國也時常會面對如此窘境。

2002年,作家楊顯惠出版《夾邊溝記事》,講述1950至1960年代甘肅酒泉勞改農場中三千右派分子的往事。書中文字起初在《上海文學》連載,一經面世便引起轟動,被譽為「中國的《古拉格群島》」。2006年,「命運三部曲」第二部《定西孤兒院紀事》推出,卻因內容敏感遭禁。不過,楊顯惠嘗試在「作家」與「筆錄歷史者」兩重身份之間遊走,確也體現出莫大的勇氣。2007年,《南方人物周刊》將「年度魅力人物獎」頒予楊顯惠,稱其「直指人心痛處和歷史傷疤,顯示了講真話的勇氣和魅力」。

當下中國活躍的非虛構類文學寫作者與數十年前的報告文學作者相比,通常更關注底層和民間。前者的作品中,每每見不到「高大全」式形象,不謳歌不一味讚美,而是以相對冷靜平實的筆調,記錄普通人的哀怨喜樂。不過,作者如若對敏感事件過度剖解,仍有可能面臨被禁或被警告的風險。

如此說來,非虛構類文學作品如何在「不惹惱當局」與「堅守情懷」之間找到恰當平衡,是頗考驗寫作者的事情。但願,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獲獎,能夠為中國同類型作品的寫作者,爭取到更大空間以及更多自信。(本文為「橙新聞」原創稿件)

Views: 1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