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做過記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導讀:截至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一共112人。檢視這100多名「世界年度文學家」的簡歷,可以發現,有記者履歷的竟要占到1/10,比海明威、邱吉爾、馬奎斯、懷特、略薩、伊姆雷、帕斯、蒲寧、高行健,連莫言都是《檢察日報》的記者。加上今年的新科得主女記者,至少11人。

當記者能給文學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獨特的閱歷,不想當記者的作家不是「好廚師」。這似乎也在昭示,中國傳統媒體人紛紛謀求轉型之際,又多了一個選擇。

文 | 張宇欣 田香凝

1、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那些做過記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1948年生於烏克蘭,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爾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首部著作《War’s Unwomanly Face》1985年發表。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並非按照正式的歷史文獻來描述歷史,而是從個人經歷、機密檔案以及從被忘卻、被否定的資料中挖掘。比如在《Voices from Chernobyl: The Oral History of a Nuclear Disaster 》中,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用三年時間采訪了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反應堆爆炸的幸存者們,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有教師、有醫生、有農夫、有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歷史學家、科學家、被迫撤離的人、重新安置的人、還有妻子們祖母們……

身為一名紀實記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基本上是對重大悲劇性事件當事人采訪稿的合集,更類似於「口述史」,作者個人的存在感非常微弱。

2、海明威

那些做過記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海明威可能是大眾最熟悉的兼具記者和作家身份的諾獎得主了。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又憑該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新聞從業生涯可追溯到高中當學報編輯的時代,有時他會使用「Ring Lardner Jr.」的筆名寫作。高中畢業之後,海明威即進入《堪城星報》當記者,直至一戰爆發,他辭職衝向戰火。1920年,海明威遷往多倫多,並在《多倫多星報》工作,1920至1921年間,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時為一所小報社工作。在發表了不少新聞作品後,到1923年,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才在巴黎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在授予海明威獎項的頒獎辭中,瑞典文學院幾次提到了他的編輯記者經歷對他日後寫作爐火純青的影響:「海明威在新聞報道的嚴格訓練中鍛煉出了他自己的文體風格。」他曾在《堪城星報》時受到了「使用短句和短小的段落」的技術訓練,「使他形成了一種非同尋常的藝術自覺」。

頒獎辭中還提到,戰爭中的經歷成了海明威傳記中極重要的篇章。「這不是說,戰爭消磨了他的勇氣,而是恰恰相反,戰爭使他發現,像托爾斯泰在塞瓦斯托波爾那樣親自考察戰爭對一個作家來說是無價之寶,這樣,他才能真實地描寫戰爭。」這便是使他成名的小說《永別了,武器》。

3、邱吉爾

那些做過記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邱吉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然而除了政治成就之外,若以諾貝爾獎的含金量來度量,他在文學殿堂也可憑借6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占據一席之地。1953年,瑞典文學院因《回憶錄》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邱吉爾,理由是:「由於他在描繪歷史與傳記方面之造詣和他那捍衛人的崇高價值的傑出演講。」

而邱吉爾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來源於他踏入政壇前戰地記者的經歷。1895年從軍校畢業後,剛剛當上中尉的邱吉爾到古巴體驗戰爭。《每日紀事報》遂聘請他為隨軍記者,為該報發稿。1870年後印度北部部落爆發了反抗英軍的武裝戰爭,得知消息後駐扎印度的邱吉爾請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采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之後,他在向兩張報紙發出稿件的基礎上加入了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作品《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

1899年,辭去軍職的邱吉爾以《晨郵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訪英布戰爭。在隨英軍士兵行進途中被後成為南非總理的史末資所俘虜。越獄成功後,他在英國名聲大噪,之後便抓住機會,進入政壇。

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辭中甚至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羅文才的凱撒大帝」。

4、莫言

那些做過記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2年獲獎的莫言,其實也曾經是一名記者。1997年10月,莫言從部隊辦完專業手續,成為《檢察日報》的記者,並度過了十年媒體人生涯。

莫言曾經著文回憶稱,「在《檢察日報》工作的十年,是我一生中難以忘記的黃金歲月。盡管我的檔案已經不在報社,但我的心還在報社。我現在還是《檢察日報》的記者,還是高檢院影視中心的藝術總監,還是《方圓》雜志的名譽主編,更是《檢察日報》的忠實讀者。報社的大小事情我都關心,夜裡做夢經常夢到與報社的同事一起出差,談到《檢察日報》,我總是習慣地說:我們報社。」

5、賈布列爾·賈西亞·馬奎斯

那些做過記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還得說一個畫風和記者不大相符的作家,就是馬奎斯。這位天才的小說家、文學史中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百年孤獨》給世界讀者展現了拉美神話般的歷史。

然而他和新聞的淵源可不淺:1955年,馬奎斯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開始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沒過多久該報就被哥倫比亞政府查封,同年他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枯枝敗葉》;1959年,馬奎斯為古巴通訊社拉丁社在波哥大、古巴和紐約工作; 1959年,他在古巴革命勝利慶典後切·格瓦拉領導的拉丁通信社工作。

1961年到1967年,馬奎斯一家居住在墨西哥,他本人在那兒擔任記者,並繼續創作小說。1967年《百年孤獨》出版獲得廣泛好評,為他贏得各類獎金,使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寫作。

1975年以後,馬奎斯大部分時間住在墨西哥城,依然涉足新聞業,並發表了許多公開的政治宣言。

6、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那些做過記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1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的職業跨度更大:從記者到總統候選人。青年時代,略薩的第一份工作是銀行職員,以後做過圖書館編目員、守墓人、新聞記者、編輯、特約撰稿、廣播電台新聞部主任等工作。最多時曾同時做7份工作維持家計。

1959年,略薩移居巴黎,任職於法新社及法國國家電視台,在工余時間寫作了《城市與狗》。該作以略薩早年在軍校學習的經歷為藍本,小說一出來就轟動了西班牙文壇,被譯為20多種文字發表,但也曾被秘魯政府列為「禁書」,被當眾焚毀一千冊。

其後,略薩曾在美國、南美與歐洲多所大學講學,1990年,略薩參與秘魯總統競選,在遭受了三年不斷的死亡威脅後,最終輸給了秘魯前總統阿爾韋托·藤森。1993年,略薩轉入西班牙籍,1995年,略薩獲頒西班牙文壇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獎」。

7、凱爾泰斯·伊姆雷

那些做過記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這位匈牙利猶太作家於2002年獲得諾獎。他飽受關注的另一重身份是:大屠殺幸存者中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姆雷在1944年曾被關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1945年獲得解救。

1949年,他在布達佩斯《火花》報社開始了記者生涯,1953年開始成為自由撰稿人。二十余年後,他的首部作品《無命運的人生》出版。這本以集中營生活為背景的小說一開始沒有引起太大反響,直到1988年和1990年《無命運的人生》的兩部續篇《慘敗》和《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發表之後,他才開始在世界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這位「堅忍地重返自己生命中決定性的事件」的作家曾獲德國布萊登圖書大獎、匈牙利最高國家文學大獎科舒特獎、德國語言與詩歌學院一等獎、萊比錫書展大獎、德國國家最高文藝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02年問鼎諾獎的理由是,「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劃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另外,有過記者從業經歷的還有1938年諾獎得主賽珍珠、1976年諾獎得主索爾·貝婁、1998年得主若澤·薩拉馬戈,以及2000年得主高行健等。這些曾經的記者們,也在以另一種視角和筆觸影響著我們的世界。來源:微信公眾號【刺猬公社】發表於:2015-10-09)

Views: 1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