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霓·香港仔漁民:風波裡的一葉舟

導讀:筲箕灣的一場大火,數十艘漁船毀於一旦,有漁民哭訴無家可歸。從前的記憶仿佛姍姍來遲:原來在香港,仍有一群「固執」的人們居住在扁舟之上。

這本由香港大學「同行計劃」口述歷史項目的研究成果集結成冊的《記憶景觀——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下簡稱《記憶景觀》),透過漁民的生動話語與訪談者的整理分析,與讀者分享香港仔漁民的「記憶景觀」。


TVB的年度大戲《張保仔》正在熱映。這位漁民出身的海盜一生轟轟烈烈,自有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為其記載或杜撰。而多數的漁民註定只能度過平凡的一生,因此這本《記憶景觀》的意義就顯得更為重要——記錄這些平凡人的故事,真實反映一個地域、一個群體細水長流的變遷。


水中人與岸上高樓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千年前,范仲淹就曾感慨過漁者的艱辛。

香港多產海鮮,餐廳善烹海鮮,港人好食海鮮。但在那色澤艷麗、鮮香四溢的魚蟹背後,香港漁業的萎縮、漁民的困頓卻乏人問津。

一百多年前的香港,三成人口都是住在船上的水上人,漁業曾經是支撐香港的重要產業。而今卻只剩下香港仔一處碼頭還保留著傳統的漁業,不少船隻更是做起觀光的行當。


斷代

「不讓後代繼續捕魚」是幾位受訪漁民的共識。

船貴而魚賤,是香港仔漁業目前的殘酷現狀。高昂的漁船租賃或購買費用,讓漁民的利潤空間被壓榨到最低。岸上的人供樓,水中的人亦要供船。而對漁民而言,船的意義更為深重——它既是謀生的工具,也是家。

高負荷的體力勞動只是令眾多老漁民萌生退意的原因之一——事實上,他們都是最能吃苦的一輩人。但是賺錢少不僅影響他們自己的生活,也會讓後代不能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

「一年不過賺十幾萬而已,在岸上做其他的工也能賺到。我讓我的仔他們以後都在岸上謀生。不要再捕魚了。」


困境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過度捕撈以及海洋污染導致近岸漁業資源受到影響,漁船數目從上萬艘下降至4,000艘。 而2013年起,香港水域開始禁止進行拖網捕魚。同時近年來,香港政府停止對新漁船發牌照,控制了漁業發展的規模。這些禁令對漁民的作業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

「等做不動了,就把船賣掉。」一位受訪的漁民苦笑著說。就在幾分鐘前,他還興致勃勃的向大家介紹著捕魚的工具和使用方法。如數家珍的表情裡,有藏不住的得意。

捕魚是經驗的學問。《記憶景觀》一書中提到,捕魚的收成很大程度上仰仗漁民日積月累積攢起的經驗——哪裡魚多、何種魚拍打出何種水聲、哪片水域聚集著哪種魚群……這些是必須親身經歷、口耳相傳的知識,也是漁民們最寶貴的財富。放棄漁業,他們或許就別無所長,同時那些幾代人苦苦鑽研出的寶貴經驗也將面臨失傳。

遠行

香港漁業的萎縮是必然的趨勢。機械化運作遲早會取而代之傳統的捕魚形式。但是有趣的是,人們總是在情感深處熱愛著手工作業,所以很多古老的行當至今仍然艱難的生存著:裁縫鋪、手工制刀鋪、手工傘鋪……經人手而產生的作品,會讓購買者有一種珍惜和感恩的情愫。

希望將來,依舊會有一群漁民棲船而居,與世無爭。

香港仔這片平靜的水域,流動著幾代漁民的幸福與哀愁。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他們從前未曾創造出什麼驚天動地的輝煌,往後也只會更加的波瀾不驚——甚至是悄無聲息。但他們用自己的善良、團結和忍耐在香港歷史中留下印記,或許有一天人們會記起,這個如今急功近利、浮躁不堪的社會,最初來源於一群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們。(原載 橙新聞

Views: 7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