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惠:人生如戲·教科書中求歷史真相

周嘉惠:人生如戲·教科書中求歷史真相

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場關於究竟是誰開發吉隆坡的爭論,書上、老師說的和教育部的官方論調不一致。恰好那一年的檢定考試就問了這一道題,心想你們決定好了再考我吧,本人拒絕回答。也不能說為此心靈受到什麼嚴重創傷(少答一題並不影響拿A),但反正從此我就沒把官方規定的歷史課本內容太當一回事。如今回想起來,倒覺得還真是有幾分慧根。

歷史的詮釋掌握在勝利者、當權者手中,這應該不是什麼新聞了。除了媒體,教科書更是灌輸官方意識形態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歷史教科書只能說是呈現了政府要我們知道的歷史片面,這種一面倒的書寫除了塑造自己的高大形象,有時候也可以達到妖魔化對手的目的,相信這也是為什麼前馬共總書記陳平要寫《我方的歷史》以自我澄清。只收集一面之詞的課本內容,更恰當的名稱應該是“宣傳”,而不是“歷史”。
中國現代史版本差異

太成功的宣傳也不見得就一定是好事,我個人在接受長期洗腦後,至今只要一聽見“共產黨”一詞,就很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接下來的“主語”:恐怖分子。“共產黨恐怖分子”大概是國營電視臺過去報道新聞時最常出現的一個詞,如今不時還有政客指責別人是“共產黨”,很明顯要拜過去成功的洗腦工程之賜。然而,現今在人民幣強大的身影之下,這種指責已沒有市場,以致總是虎頭蛇尾,草草收場了事,再也無法達到預期的白色恐怖效果。

話說回來,歷史原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一門學問,從不同立場、角度切入,都足以把同一件事情詮釋得南轅北轍。中國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的歷史是最佳例子,對照一下臺灣海峽兩岸寫的歷史,那是種很開眼界的奇特閱讀經驗。同樣的現代中國史,在不同政治立場下呈現出來的版本實在差很多,偶爾還會把我方不喜歡的人物直接從照片中塗掉。這對記載歷史有悠久傳統的文化來說,更是讓人反思其他史書內容的可信度,而且在痛罵日本竄改歷史的同時,是不是也有某些我方的人該臉紅心跳?

教科書難找歷史真相

按我們所熟悉的“亞洲價值觀”來推測,日本教科書中的侵華史、中國教科書中的1989年6月4日、馬來西亞教科書中的1969年5月13日,恐怕在短期內都不會有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全面揭露。要在教科書中尋找歷史真相,首先就不明智,官方立場總有其特定目的,而揭露歷史真相肯定不是優先考慮的項目。
我以為,讀歷史首先要考慮的是一般的人情世故,不能用自我感覺良好的標準來詮釋過去。這樣比較有希望讀出真相。

譬如我們讀鄭和下西洋的歷史,總是說那是支和平艦隊,給眾“番邦”帶來諸多好處。知道鄭和的艦隊是什麼規模嗎?兩百四十多艘海船、約兩萬七千船員,而今天美國的太平洋第七艦隊全部加起來也只不過約六十艘軍艦。如果某天一支四倍於太平洋第七艦隊的隊伍浩浩蕩蕩前來敲門,然後他們還自稱是和平使者,試想想眾番邦心中會作何感想?換作是你,你又會作何感想?人性並不隨時間改變,我們和當年眾番邦的感想不會有太大差別。這是不是解釋了這些番邦今時今日一下要爭釣魚島,一下要爭西沙群島,一點也不“感恩”當年鄭和艦隊關照的表現?

歷史並非神話,歷史事件的展開很多時候都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今天只是過去的延續,了解歷史有助於我們解釋今天的情況。史書上言之鑿鑿的事件,相信是可以相信的,不過不要信到十足就是了。(收藏自 22.6.2014 《南洋商報》言論版)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