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 5

三、利奧塔的瞬時

紐曼將崇高與時間關聯起來論述崇高的藝術史的方式,給予利奧塔寬廣的哲學闡發空間。紐曼的「崇高」的時間啟發了利奧塔,他不僅證明了利奧塔的哲學旨趣與見解,他的觀點直接參與和影響了利奧塔對藝術哲學的思考。利奧塔對抽象表現主義興趣濃厚,早在《力比多經濟學》中,利奧塔便開始評論抽象表現主義。他用力比多的能量動力學解釋了抽象畫與具象繪畫的差異。這個階段,利奧塔主要用從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發展而來的不可表象的「形象」(figural)與法國當代哲學的佈置(dispositif)概念來解釋抽象畫。

首先,利奧塔指出抽象畫的佈置(dispositif)與具象繪畫的不同:形象繪畫自身是不自足,它需要指涉外界的客體,需要用傳說和神話佐證,它屬於再現/表現的佈置。而抽象畫,它如同理論話語,「並不是指涉的領域被話語統一起來,而是話語自身變成了一個統一和一個總體性。」16和具象繪畫不同,在抽象繪畫中,一個重要的位移發生了:圖像再現無,它不再參照坐落在指涉的領域中的凝固(的意義);而具象/圖像的再現是部分的驅動力(再現佈置中的驅動力),它的機制是:「一個有機的身體,通過中介(也就是身體)的名字,通過一個塗抹掉的、不能辨認的中介物(部分的欲望的布朗運動)統一和濃縮到死亡中。17 因此具象繪畫的驅動力和意義仍舊在文化再現的體系中。

其次,利奧塔強調了抽象畫的「材料組織」的重要性。抽象不是通過(幻像-效果)來起作用,而是通過它的材料自身的組織。抽象畫阻擾中介進入一個幻像的客體中,進入一個指涉和參考中。材料的安排成為抽象畫的關鍵。它是抽象畫消解主體的純粹材料的佈置,它是純粹的自我指涉:沒有任何外部的參考,沒有一個危險的內部領域;在抽象畫中,道路和軌跡都喪失了,一個封閉在空白的同一性中的模型,將自身暴露向重覆。好的抽象畫能讓這些材料的佈置處於不停地流動之中,而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

這兩點實際上在利奧塔後期對抽象表現主義和紐曼作品思考中得到了詳盡的發展。在第一點上,利奧塔指出抽象畫佈置對能量流動的肯定,它是一種實驗性的藝術/技術的裝置。抽象畫事件的性質已經融入了這個佈置對力比多的管理之中,但它和社會的力比多裝置對能量的減慢和壓抑不同,它保持著能量的不停流動。而第二點,利奧塔開始強調抽象畫的材料性,它與佈置的技術性一道,參與到利奧塔關於「崇高之後」的對材料與技術的論述中。

在中後期,利奧塔將康德的解讀與紐曼的作品和理論融合在一起。崇高與利奧塔的理論生涯的一系列關鍵術語:異爭、無形的形象(figural)、非人等聯系起來,甚至還與圖像-技術時代與藝術境地的思考關聯在一起,顯得更為豐富、全面。

現在/在場(present)是瞬間的出竅,是西方在場中心主義所著迷的現在,奧古斯丁和胡塞爾是典型的代表,他們都企圖用主體意識去征服和佔有「在場」。延續著德里達對西方的在場哲學的解構,利奧塔將現在/在場的不可表象與崇高的經驗聯系起來,他一方面解構了現在的不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對現在的否定性表現中強調「表象不可表象」。這個崇高的經驗是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的無規定性。紐曼的作品是對這個崇高的「此時此地」的最好體現。利奧塔寫道:如果在紐曼的畫面上有什麼「主題材料」,它就是瞬時,它在此時此地發生,它顯示出一個「那里」,這是一個處所、位置,是托拉中的沒有命名,沒有規定的位置;這個位置只屬於時間,它不是具體的空間。紐曼的猶太朋友和評論家托馬斯 B·赫斯(Thomas B.Hess)曾經指出了這個位置與希伯來傳統的空或哈瑪空(Makom Hamakom)的關係,它只是一個空位。同樣,利奧塔將這個位置用法國猶太哲學家列維納斯(Levinas)創造的「有」(il y a)的概念說出來。 「什麼」(quid)總是隨後才到來,開始是那個「有」 (quod)。」18。因為「有」總在意識之外,並且摧毀意識19

利奧塔指出,在紐曼的作品中,時間就是畫面本身,它是一個事件。事件是瞬間的發生,它超出意料地到來,但一旦它在那里,就在已經發生的事物的脈絡中20。事件超越了意識可以理解和預測的范圍,而且是一直到來著,對主體施加影響。被動性是利奧塔所闡發的這種「後現代崇高」主要的特點。和薩特對現在感到噁心的態度不同,利奧塔讓現在享有特權,他強調此時此地正在進行的、超出主體意識的發生。

一旦將崇高與時間、事件聯系起來之後,利奧塔將崇高經驗的問題提出為:它在發生嗎?對於紐曼,繪畫不是由某個人創造的表象,它是在不確定性中的發生。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無規定性和未知的到來性,人不能徹底理解一個事件,它超出了人們可以理解的范圍。一方面,人們不能知道事件為什麼發生,什麼時候發生和怎樣發生,它總是在主體意識之外;另外一方面,相對於事件,人們總是在事件之前和事件之後,不是來得太遲就是太早,人們無法與事件面對面,而且語言、陳述、意義都在事件之後。這是為什麼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這個事件拒絕任何語言的穿透:事件總是在闡釋中逃逸,它拒絕闡釋。利奧塔認為,紐曼的繪畫一直徘徊在偉大的「太早和太遲的交接處。」

16 Jean-Francois Lyotard, Libidinal Economy, trans. by Iain Hamilton Gran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P. 245

17 Ibid., p.244

18 Barnett Newman,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John P. O』Nei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Los Angeles, P.82

19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 Trans. by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Polity Press, P.90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