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 4

希臘的藝術堅持狂喜的崇高的感覺是一個完美的形式,它和理想的感性是相同的;朗基努斯(Longinus)也是這個混淆的代表。他仍舊沒有從柏拉圖的關於美的態度中走出來。狂喜的崇高感與完美的陳述(一個客觀的修辭)等同起來。

紐曼指出,這個混淆一直延伸到康德的先驗知覺(transcendent perception):「現象比現象更現象」。這還包括黑格爾,他建立了一個美的理論,崇高只是在美的種類的結構的底部。在這點上,紐曼贊同博克(Burke),因為博克堅持一個美和崇高的區分,這個區分影響了超現實主義。

紐曼在哥特藝術(Gothic)和巴洛克(Baroque)藝術中找到了對打破優美的形式的最好例子。它擺脫和摧毀了美的形式,這正是崇高藝術的最好體現。優美和崇高的掙扎在文藝復興中最能體現。以米開朗琪羅為例子:他的雕塑不是中世紀的大教堂的形式,或者古希臘的形式,而是雕塑一個像神的人,或者雕塑一個從人里面走出來的教堂。因此它創造了一個利奧塔意義上的「呈現不可呈現」崇高的標凖。同樣,印象派堅持一個滿布丑陋筆觸的畫面,它打破了優美的修辭。對於紐曼,「現代藝術的動力就是這個破壞優美的欲望」。10同時,紐曼指出了印象派不足的地方,這就是,在這種突破歐洲審美范疇的掙扎中,他們卻專注於他們可塑歷史的文化價值。他們僅僅只是能夠做出一個價值的轉換,而不是「喚起一個經驗生命的新方式」。11這如同後期的達達主義,僅僅只是將文藝復興絲絨的畫面替代為報紙和信封而已。對於歐洲藝術的這種失敗,紐曼感嘆道:「在歐洲文化形態的巨大的語境中,對崇高狂喜修辭的把握作為一種態度是如此的強壯,以至於崇高的因素在我們所知的現代藝術革命中,它僅僅存在於其擺脫這種樣式的努力和能量中,而不是存在於對一個新的經驗的自覺中。」12

紐曼總結道,歐洲藝術是不能抵達崇高的,因為它存在於對感受的相似性的盲目欲望中,在一個純粹的可塑性中建立藝術的框架。換言之,現代藝術不能逃脫建立一個新的崇高的形象,不能脫離文藝復興的形象和客體的物象。而擺脫這種歐洲的被形象(figurative)所局限的優美的審美方式,只能通過破壞形象,或者一個空的幾何的形式才能做到。這正是抽象表現主義的事件:「我相信在這里,在美國,我們中的一些人,從歐洲文化的重量中解放出來,找到了他們的答案。」13

這似乎開始意味著,藝術開始與優美/美沒有關係。紐曼認為,在美國這個被鮑德里亞喻為「沙漠」的國度,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如果不是在純粹的與崇高的狂喜的關係中,如果不是在抽象中,便不能創造一種抽象藝術。而藝術家的責任不是創造優美,因為優美總是與現成的形象、修辭、神話、傳說、意識形態等有關係,它總是一種安慰和已知的藝術形式。藝術家需要擺脫這些鄉愁的神話和傳說的支撐,需要問道:「什麼是藝術」。只有在這種對未知的來臨的詢問中,才能對此時此地更為敏感。現代藝術家的出發點是從自身出發,從自身的感受出發。

因此,紐曼認為抽象的形象是自足的,自我指涉的,它的解讀不需要和過去的神話、傳說的形象聯系起來,它在無限的自我指涉中打開了闡釋的多種可能性,它全然沒有歷史懷舊的眼鏡。1944年,紐曼寫道:「這些雕塑所具有的高貴的感覺和高度嚴肅的目的,使我們非常清楚地認識到為什麼現代雕塑家被迫拋棄了,束縛歐洲創作方法長達數個世紀之久的虛偽的英雄主義、驕奢淫逸的和膚淺的現實主義題材。」14 人成為這個量度崇高的尺度:「我渴望沒有紀念碑,沒有教堂,我想按人的大小來表現人類的哭泣,用人類的比例來表現人類的尺度。」15

在崇高中另外一個重要的性質是抽象表現主義對材料的極端重視。這個材料包括色調、比例、佈局、尺寸,甚至包括展覽廳的技術要求。抽象表現主義在展覽環境的選擇上也重新定義了觀看方式對崇高體驗的重要性。實際上,波洛克、羅斯科和紐曼都選擇了大尺寸的作品,它們幾乎和人的大小比例相等。而在展覽的空間上,則希望盡量地狹窄,沒有退後總攬整個畫面的多餘的空間。這樣人就能直面巨大色塊的調子,產生一種幾乎被整個畫面吞噬的恐懼和驚愕感。我們甚至可以說,羅斯科教堂本身就是抽象表現主義行為的一個最為極致的表現。

10 Barnett Newman,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John P. O』Nei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Los Angeles, P.172

11 Ibid., p.172

12 Ibid., p.172

13 Ibid., p.173

14 轉引自張敢:《繪畫的勝利?美國的勝利?——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第138頁

15 Barnett Newman,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John P. O』Nei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Los Angeles,P. 190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