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3

伊德是從意向關聯性這一角度來分析意向性。他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分析來自於嚴格的和不可分的關聯性「我—我思—所思」(Ego-cogito-cogitatum),即每一個所思必然聯系到我思。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將被經驗的和正在經驗的相互關係存在主義地解釋為: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這是一種存在主義的意向性,即海德格爾把具體的與存在主義化的此在作為在世界中之存在。梅洛-龐蒂以具身的、人體化的版本作為在世界中的存在。伊德改造了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意向性概念,他用人與世界相互關係來表達, 即:

在此基礎上,伊德具體分析了機器或技術在人與世界中的關係,這些關係包括體現性關係、解釋學關係、背景關係、改變(alterity)關係等。

在體現性關係中,人類經驗被技術的居間調節所改變,人類與技術融為一體。伊德將這一關係用意向性公式表述為:

(人類-技術)→世界

這裡的圓括號表示為一個統一體(unity)。在體現性關係中,技術展現出部分透明性,它不是人類關注的中心。眼鏡就是這種類型的技術,經過短時期的適應之後,你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因為眼鏡是半透明的,它已經成為身體體現的一部分,具有人的身體的某部分特征,它成為人類身體的延伸。

在解釋學關係(hermeneutic relations)中,人類的經驗與世界之間需要有技術做解釋學的轉換,技術沒有與人成為一個共同體,技術反而成為世界的一部分。技術在人與世界之間不是透明的。解釋學關係用意向性公式表述為:

人類→(技術-世界)

由此,伊德提出了工具或儀器的意向性。他認為,工具具有一種「意向性」能力,它既可以揭示未知事物,又可以改變現象出現的方式。工具的意向能力表現在工具連續統一體之中,隨著工具連續統一體產生的變化,人類—工具—世界的意向弧(intentional arc)發生變化。

變更(variation)概念。變更一詞最早來自於胡塞爾的理論。在胡塞爾的早期用法中,用變更(最初來源於數學的變量理論)來決定本質結構,或者「本質」。變更可以被用來決定什麼是變量,什麼是不變量。在胡塞爾看來,從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方式自由想象事物,並因而會發現本質的各種方式,這被他稱作現象。梅洛-龐蒂所運用的變更是知覺的變更。伊德非常重視變更,並把這一觀念提升到了核心的地位。胡塞爾的現象學強調通過自由變更的方法來獲得現象的本質、結構特點,通過自由變更可以得到現象的本質。伊德在使用自由變更方法時,發現了一種與胡塞爾式的「本質」不同的東西。這種呈現的或者說「顯現其自身」的東西是多重穩定性的複雜結構,他在《經驗現象學》(experimental phenomenology,1977) 中第一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變更作用下,同一個圖形(對象)可以被看成是極為不同的,這完全是現象學的,它也不同於心理因素中的格式塔的變化。為此,伊德認為,在自由變更作用下,現象只能顯示其結構特點或具有多種可能性,現象並沒有本質。就像奈克爾(Necker)立方體沒有本質一樣,技術也沒有本質。它們僅是具體使用中的技術,這意味著一個相同的人工物在不同的使用語境中有不同的特征。

究竟現象有沒有「本質」,筆者與伊德進行過多次交流,伊德教授承認,有些現象有本質,有些現象沒有本質。因為,在我看來,物質性現象不同於虛構的線條,通過自由變更方法,既可以獲得物質性現象的結構特點,也可以獲得該現象的本質,本質與現象是統一在一起。本質不在現象之後,而與現象結合在一起。

③ Don Ihde, Technics and Praxis, Holland: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p.4-6.


原載《哲學動態》2009年4期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