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毫無疑問,首先影響巴塔耶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形而上的焦慮,以及因這樣的焦慮而產生的癲狂。《地下室手記》的敘事者是一個反理想主義者,不相信存在絕對真理、永恆法則。他反對決定論,反對一切行動都為了維護利益的理性主義。相反,一個像他這樣癲狂的個體需要通過非理性的方式,一種完全獨立於各種價值體系、純粹依據自我意志行動的方式,來論證自我的存在。由於這點,敘事者在各個方面都是一個複雜、矛盾的人,種種行為都與社會准則格格不入。「地下室」並非他的真正住所,而是其社會邊緣地位的像徵。這部小說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在思想上預示了他後期的四部宏偉巨著的誕生。這種對自由意志的探討,被《群魔》中的基里洛夫所繼承,而那終極問題「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被允許嗎」則最終從伊萬·卡拉馬佐夫口中說出。在《天空之藍》里,這樣一種無序的世界似乎完全被巴塔耶沿襲了下來。托普曼就是一個在現代社會中的邊緣人,與一切正常的道德准則都無法共存,所行之事都觸碰著社會禁忌。可以說,他同《地下室手記》的主人公一樣,也在試圖為自我的存在尋找一個新的支點。而他探尋的便是那神秘、極端的「不可能」(impossible)的領域。在這里,小說又一次與唐璜的傳說相契合。托普曼仿佛就是現代社會的唐璜,在統領將他帶入死亡之前,盡可能地追求個體的極限體驗。
在創作技巧方面,《天空之藍》與《地下室手記》也極為相似。兩部作品都是敘事者采用第一人稱進行的敘述,且這種敘述是一種坦白,兩位主人公隨著情節的發展都坦白了自己心中異常的、非理性的、混亂的世界。不過,這種坦白絕非懺悔,二者並沒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何悔意,反之,這種坦白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在「地下世界」中的沉淪。最重要的是,這種第一人稱的坦白式陳述模糊了虛構的敘事者與真實的作者之間的界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作者的聲音逐漸從敘事者的坦白陳述中顯露出來;而在巴塔耶筆下,二者則徹底混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主體⑦。他在托普曼的敘事中,也就是「序幕」和「第二部分」中間,插入了一個看似與正文不相干的片段——「第一部分」。同樣是以「我」為第一人稱的敘事,這個片段卻和開頭的作者「前言」一樣采用了「意大利斜體」印刷,而非正文所用的「羅馬體」;且托普曼的敘事基本上用的都是過去時態,而這個片段卻反常地用了現在時態,似乎有意混淆作者與敘事者的身份⑧;此外,時常出現在托普曼幻想中的統領,也在這個片段中拜訪了「我」。如此種種,都讓作者與敘事者的區分變得不再可能。雖然在「前言」中,巴塔耶語帶譏諷地表示了對「新小說」作家所追求的形式主義的不屑,但他自己卻也別有用心地對小說的形式進行著改革。通過這樣的寫作技巧,巴塔耶也將存在於文本中的那種焦慮情緒帶入了現實。
哲學與文學的兩個傳統,最終匯聚在這本小說關於「天空之藍」的核心敘述里,尼采式黑白顛倒的世界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人物對於極限體驗的追求都融合在了這段超現實的體驗中:在黑夜的星空之下,托普曼卻因正午刺目的陽光而感到一陣眩暈,「在這昏暗的夜里,我為光沉醉了」(第175頁)。這就好像他一直以來都提著燈籠行走在夜里,此刻卻突然見到了光明。但這種類似於宗教啟示、仿佛上帝顯聖一般的經歷,卻具有完全相反的意義:「我愛太陽」,可這卻不是那像徵著理想、絕對、至高的上帝;陽光同鮮血混淆在了一起,「在炸裂,在殺戮」(第175頁)。巴塔耶一直對太陽有著強烈的痴迷,在他看來,太陽無窮無盡散發著光與熱,消耗著自我,卻不求回報,這種純粹能量的釋放最完美地體現了「耗費」(dépense)的概念。與自我保存、功利主義的計算相反,耗費完全是一種超越理性、回歸人類原始衝動的行為。它越過了哲學與宗教對人的定義,直接從人類學的角度論證著人類存在的本質問題。那像徵著形而上危機的黑夜,被如此「耀眼的藍色」(第175頁)所驅散,像徵著托普曼徹底從曾經撕扯他的道德、政治理想、社會習俗中解脫了出來,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極限的體驗、不可能的領域之中:「代替上帝的……只有/不可能/沒有上帝。」⑨
⑦Francis Marmande,L’Indifférence des ruines:variations sur l’écriture du Bleu du ciel,Marseille:Parenthèses,1985,pp.60-61.
⑧Jean-François Louette,「Rage et ratage dans Le Bleu du ciel」,dans Laurence Kohn-Pireaux & Dominique Denès(éd.),Les Marges théoriques internes,Nancy: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Nancy,2004,p.105.
⑨Georges Bataille,Le Petit,in Romans et récits,p.358.
(2019-12-21 《文藝研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