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冉冉「性靈」與鄧以蟄藝術觀中的人生論美學取向 上

【摘 要】 鄧以蟄提出「藝術是性靈」的觀點,指出藝術與人生的關係全賴於人生同情;他標舉「性靈」美學,延續了中國古典美學「性靈說」的人生情懷,從以人為本和以真為根兩個方面深刻闡釋「性靈」的人生論美學意蘊;肯定「性靈」的審美價值,強調「性靈」精神對藝術審美具有正確積極的引導作用。

在鄧以蟄那里,「性靈」一詞是貫穿其人生論美學思想的主線。本文擬從研究「性靈」與鄧以蟄藝術觀的人生論美學取向入手,深刻把握審美藝術人生三者的關係。

何為「性靈」?「性靈」一詞由「性」與「靈」兩字組合而成,「性」的本義是「性者萬物之本也」(《呂氏春秋·富貴》),是指萬物與生俱來的本性。從人的角度而言,「性」是「天命之謂性也」(《禮記·中庸》),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和天性。

在此基礎上,古人又深刻認識到「性者,生之質也」,進一步指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人的本真。所謂「靈」的本義「命靈氛為余占之」(《離騷》),是指古代楚人跳舞將神的巫。而後,「靈者,神也」(《風俗通》),「靈」也指神性,同時,「靈」在古時還具有彰顯自我、顯露本真的意義。

因此,「性靈」一詞是指人類要彰顯獨特的個性,突出自我意識,表達豐富的內心情感。公安派袁宏道指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認為「性靈」就是要表達至真至純的生命情感,彰顯獨特的個性魅力。

清朝著名詩人袁枚也提到「性靈」,他認為「性靈」等同於「性情」,他更側重於詩人的才華和靈性,不單只看重詩人的個性和真情。清代學者黃越在《二十四畫品》中也提到「性靈」,他認為「性靈」是藝術家對生命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明清時期,「性靈」是作為一種詩歌的主張被廣泛流傳,由此可見,「詠嘆人生是中國藝術的根本主題,中國的詩詞尤其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①「中國現代藝術繼承了這種以詠嘆人生為根本主題的傳統,並予以人生論美學闡釋,更在理論上弘揚了這一優良傳統。」②

在探究藝術本質的問題上,鄧以蟄繼承了中國傳統「性靈說」的人生論美學內涵,指出:「藝術的現象是真實的,原不是它的分內的事……所謂藝術,是性靈的,非自然的;是人生所感得的一種絕對境界,非自然的變動不居的現象——無組織無形狀的東西。」③

由此可見,他認為藝術是性靈而非自然,它是一種無組織無形狀的絕對境界,而非變動不居的自然現象。藝術應該是超出自然的,是一種理想境界和絕對精神的體現,是要回歸到人心靈的精神內容。藝術本身具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力量才使得主體與自然暫時分離,才能達到心靈的一種絕對境界與一時的心境的圓滿,這也是藝術超越自然的價值的所在。因此,「性靈」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審美和藝術的活動,也是生命與生存的一種存在方式。它將主體情感和對人生況味的品鑒升華到藝術境界的層面,將對人生品鑒引入到藝術體驗與欣賞的活動中去,將審美、藝術、人生三者緊密聯系起來。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