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敖:詩的神經與文明的孩子 1

詩歌中的語言劇變,對很多人來說,就像大海深處的地震,經過時間的過濾,慢慢波及到他們的時候,已經緩和成了用來按摩情緒的小韻律,那一點點詩意的小閃光,原本是遙遠天空下縱橫變幻的極光。下文的討論將告訴讀者,我為什麼要以這樣的比喻開篇。

在上個世紀的詩歌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事件也許就是艾略特的崛起和迅速經典化。對《荒原》等詩篇的寫作,修改與編輯的過程有了具體的了解,對詩人的特殊精神狀態有更多的認識之後,我越發覺得詩歌史本質上是一種極具荒誕感的神秘戲劇。用批評家大衛•布朗維奇的話說,艾略特的爆發是一種歷史上偶爾出現的很邪乎的事故,似乎可以專門用來挑戰人們頭腦中的決定論。

艾略特原本很容易就會淪入隱匿或晦暗的領域,跟那些詩歌史無法吸收的怪異詩人們為伍。本·瓊森曾提示過,寫鄧恩那種詩要冒被忽視的危險,尤其是在推崇明晰風格的時代。其實艾略特也是如此。簡單的解釋是,他經歷的時代剛好是大戰爆發,帝國秩序瓦解,讓精神崩潰的他能夠在文學的戰場上孤注一擲,並意外地亂中取勝——這也是一個讓歷史決定論與偶成論妥協的解釋。然而,這無法完全解釋一個例外如何會轉身就成為主流,並順便統治了批評界,最終被塑造成一個其形象與其詩歌無法互證的經典例外。隨著對艾略特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各種重構語境的努力下,對這一突發事件的準確還原仍是困難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曾用核武器來形容艾略特詩歌的強大力量(這也符合我前面關於地震的比喻);即使是威廉斯這樣的大詩人,幾乎一輩子都糾結於針對艾略特的虛擬競爭,哈特•克蘭,史蒂文斯,概莫能外。艾略特的同代人對《荒原》既不知所措又難以釋懷,各種批評上的誤判,以及借此增生出的相關的文化闡釋,就是放在震中的地震儀,在測量的過程中也被它摧毀了。文學史有時候就是不斷被摧毀後的廢墟。

對現在的讀者來說,艾略特已經是經典化之後地位相對穩定的詩人。新批評之後他不再是批評界最關注的詩人和精神導師,但他在各種讀者評測的榜單上仍然經常占據最顯著的位置——英國人對他的熱愛至今仍超過任何其他現代詩人,他甚至比拉金更受普通讀者的歡迎。世界各國的現代詩人,包括我們大部分讀過書的新詩作者都很難繞開他。

在近二三十年漢語詩歌的領域里·,艾略特經常被看作是一位文化的詩人,他以一種高度抽象,非個人化的權威聲音來充當西方文明的代言人。這當然沒有錯,因為這本身就是作為評論家的艾略特急於想留給讀者的印象,它被新批評的詩人批評家們有力地加強之後,讓艾略特成為更高的精神存在的現世附體———還有什麼,能比這樣的形象塑造更適合我們的「知識分子」詩人呢。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所謂「知識分子」詩人包括其部分朦朧詩的前輩,絕大多數都變成了也寫詩的文化名流。不管他們表面上多麼推崇里·爾克,保羅•策蘭或龐德,在實際的文化生產的場域里·,他們所沿襲的更多的是艾略特的方式。

在很多西方人和中國當代詩人的閱讀中,有一位過度「文明化」的艾略特,具體點說,他也是一位被過度新批評化的艾略特,其中的自相矛盾經常明顯到讓人習焉不察的程度。舉一個宏觀的例子,艾略特所說的「歷史感」,或者他所代表的高級現代主義者所支持的「歷史想像」,實質上是一種非常反歷史的詭辯術,在詩歌領域內表現為一種虛擬歷史的神話,其現實政治功能則是為逝去的帝國夢想招魂。

《火誡》里·「萊芒湖畔」的哭泣,《水中死亡》里·溺死的腓尼基人,《四個四重奏》里·陷入黑暗深淵的「戈塔年鑒,證券交易所周報,英國主要股份公司董事指南」,這些都是一個在解體的帝國核心處的詩人/銀行從業人員的惡夢。艾略特在銀行里·用了八年的時間來為國際貨幣的兌換率發愁,在分管殖民地業務的部門里·目睹夢想中的現代羅馬還沒建立就毀在了錢上。在詩歌的系譜學上,他卻發明出一種強力的歷史神話,其核心是所謂的「感受力的分離」。 (2016年07月29日;中國詩歌網)

Views: 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