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中華詩歌:塑造民族共同化性格 4

記者:現在我們熟讀的詩詞,有不少來自於少數民族詩人的創作,比如元好問、耶律楚材等。詩詞爲什麼能夠突破民族的壁壘?民族的交往交融是如何推動産生新的詩詞傑作和新的詩詞精神的?

蒙曼:詩詞代表着中華民族共同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追求,這才能超越民族的壁壘。舉兩個最經典的例子。

春秋時期楚國的公子子皙受封爲鄂君。當時,鄂地還是越人的天下。一天夜晚,子皙泛舟中流,爲他撐船的越人即興唱起了一首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絶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説君兮君不知。”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感呀!子皙當即就按照楚人的禮節,鄭重地把一幅繡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面披在他身上。要知道,這首情歌當時是用越人的語言唱出來的,而越人又被稱爲“鴃舌鳥語”之人,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篇,其實是翻譯作品,但是,這絲毫不會減少這首詩的魅力,“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追求,打動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再比如《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公元546年,東魏在玉璧之戰中敗北。十萬軍隊中死傷大半,主帥高歡也一病不起。就是在這樣陰鬱的氣氛中,出身敕勒族的大將斛律金唱起了這首《敕勒歌》。雄渾蒼涼的歌聲打動了所有人,軍心被鼓舞起來,這支軍隊得救了。當時斛律金唱歌的時候,用的是什麼語言呢?有人認爲是敕勒語,有人認爲是鮮卑語。後來,有同時精通北族語言和漢語的文人把它翻譯成漢語,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精彩絶倫的《敕勒歌》。如今,能徵善戰的敕勒人早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風菸之中,可是,只要《敕勒歌》還在,敕勒人就永遠不朽。

中國的詩詞就誕生在中國人的生産生活中,成長在中華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公羊傳》雲:“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人在生産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可以通過詩歌來表達,這讓詩歌形成了非常多的題材,比如田園詩、邊塞詩、閨怨詩、送別詩、懷古詩、詠史詩等等。同時,由於漢字音節的特點和情感表達的需要,詩歌又從最初的四言詩發展出了五言詩、七言詩,此後又形成了更爲靈活的詞和曲。這些特點決定着古典詩詞具有強大的內容承載力、情感涵蓋力和審美表達力,它能夠包容與激發中華各族兒女的生活與心靈,所以,無論是李白、杜甫,還是耶律楚材、元好問,都能在詩詞中找到情感寄托,發出他們的心聲。

李白的家族是沿着絲綢之路走向中原的,這讓他的詩篇更加浪漫和雄奇。劉禹錫原本具有匈奴血統,但是,當他貶官夔州,卻用巴山蜀水孕育出來的曲調創作出了著名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元代的耶律楚材、元好問等,他們的詩歌詩體現着時代特色,因爲所處的時代是蒙古大軍縱橫馳騁的年代,這一時期的中國,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因而其詩作中囊括各民族的生活情況,比如:中原漢人的生活習俗、蒙古人的生活條件、西域風土人情等等,同時又表示自己對民族大融合的迫切希望。

我覺得,中華各民族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的樣子,正像這首《竹枝詞》所吟唱的那樣:“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受訪者簡介: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爲隋唐五代史及中國古代女性史。

(原題:【道中華】蒙曼: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中華詩歌怎樣塑造了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性格?日期:2022-11-29;來源:道中華微信公衆號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