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經典認知詩學與認知文學研究
「認知詩學」一詞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授魯文·楚爾( Reuven Tsur) 於 20 世紀 70 年代所創,楚爾在他的博士論文( 1971) 中使用了認知的文學研究方法。1977 年,他出版了《知覺指向的韻律理論》一書,從心理學角度系統論述詩歌韻律。1983 年,他在特拉維夫大學正式出版了專著《什麽是認知詩學》,「認知詩學」一詞正式問世。到了 90 年代,楚爾又推出了兩部認知詩學方面的專論,即《走向認知詩學理論》( 1992) 和《詩歌節奏: 結構與表現—認知詩學的實證研究》( 1998) 。在《走向認知詩學理論》修訂版( 2008) 的開篇,楚爾開宗明義地指出:
認知詩學是運用認知科學為工具,來研究文學的跨學科方法( approach) 。「認知科學」是一個寬泛的術語,涵蓋了探索人類信息處理的多個學科,包括認知心理學、心理語言學、人工智能、語言學的某些分支以及科學哲學的某些分支。它們探索知識習得、知識組織和知識運用中的心理過程; 事實上,它囊括了人類大腦的所有信息處理活動,從分析直接的刺激到主觀經驗的組織。認知詩學探索認知學科對詩學的貢獻: 它試圖發現詩性語言和形式或者文學批評家的評判是如何受到人類信息處理的制約和塑造的。[4]1
但是,整個八九十年代,「認知詩學」並不是一個廣為流行、普遍認可的術語,更不是一個有著明晰、廣泛共識的學科或流派,它只是楚爾的個人「發明」和學術追求。因此,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興起的文學的認知研究,就注定是一幅百花齊放、五顏六色的斑駁圖景。直到 21 世紀伊始,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彼得·斯托克維爾( Peter Stockwell) 和夫人蓋文思( Joanna Gavins) 等人出版了《認知詩學導論》( 2002) 及其姊妹篇《認知詩學實踐》( 2003) ,各種冠以「認知詩學」之名的著述才開始不斷湧現。這兩部姊妹篇著作幾年後也直接推動了中國的認知詩學研究。
由於發展迅猛,研究人員的學術背景和志趣各不相同,因而認知詩學的涵義也不盡相同。楚爾在《走向認知詩學理論》二版( 2008) 「前言」中就曾指出: 自第一版出版以來,許多學者已經接受了「認知詩學」這一術語,使之得到廣泛運用,但涵義頗有不同。斯托克維爾的「認知詩學」就與楚爾有明顯區別。在為《布魯姆茲伯利認知語言學指南》( The Bloomsbury Compan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014) 所撰寫的「認知詩學」一章中,有這麽一段話可視為斯托克維爾的「認知詩學」定義:
對於認知詩學領域最為一致的觀點是: 它集中利用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研究文學文本和文學閱讀; 其核心是文體學的考量,即任何讀者的或闡釋性的文學解釋,都必須以明白無誤的文本證據( textual evidence) 為支撐。[5]218很顯然,斯托克維爾主要的理論工具是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方法論上以文體學傳統為主,無怪乎許多人把認知詩學和認知文體學等同起來。
不過,並不是只有楚爾和後來的斯托克維爾等人在進行文學的認知研究,在楚爾之前即已有學者們開始從認知科學各種不同領域中吸取靈感或方法進行文學研究了。1971 年,福斯( Foss) 在《科學哲學》刊物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作為認知的藝術———超越科學實在論」的文章,認為藝術和科學一樣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知覺和思維,幫助我們表現這個世界。這一觀點的提出顯然早於楚爾。
1972 年,塞西羅( Sircello) 出版的《心智與藝術》( Mind and Art) 是較早討論心智的專著。該書主要從心智哲學角度討論藝術的「表現」( expression) 的心理模型,顯然受到了正在興起的認知科學的影響,也早於楚爾的認知詩學。21 世紀之初更湧現了一批不斷產生影響的研究者和大量著作,而這些成果絕大多數也沒有冠以「認知詩學」之名,如埃琳娜·塞米諾( Elena Semino) 和喬納森·卡佩爾( Jonathan Culpeper) 主編的《認知文體學: 語篇分析中的語言和認知》( 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2002) ,戴維·赫爾曼( David Herman) 的專著《故事邏輯》(Story Logic ,2002) 和編著《敘事理論與認知科學》(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2003) 。
[4] Tsur,R. 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Second,Expanded and Updated Edition[M]. Brighton and Portland: Sussex Academic Press,2008.
[5]Harrison,C. & P. Stockwell. Cognitive Poetics. Jeannette Littlemore & John R. Taylo ( eds. ) . The Bloomsbury Compan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G]. London &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4.
[第46卷第2期2022年3月;湘潭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132-138;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 外國語文研究中心,重慶 40003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